《清通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原名《皇朝通志》,清亡后通用此名。是《續(xù)通志》的續(xù)編,仿《通志》體史書。清乾隆朝三通館臣奉敕編修。凡126卷,記清初至乾隆時期的制度,體例與《續(xù)通志》相同之處是同樣缺世家、年譜;不同之處是連本紀(jì)、列傳也沒有,只有二十略。起訖年代與《清通典》相同。二十略名稱也與《通志》、《續(xù)通志》同。有氏族10卷,六書3卷,七音4卷,天文6卷,地理8卷,都邑4卷,禮12卷,謚法8卷,器服6卷,樂2卷,職官8卷,選舉3卷,刑法6卷,食貨16卷,藝文8卷,校讎8卷,圖譜2卷,金石7卷,災(zāi)祥3卷,昆蟲草木2卷。卷首有《凡例》12則。細(xì)目及內(nèi)容均有所增減。如《都邑略》、《金石略》,較鄭略略為刪簡;《藝文略》、《校讎略》,較鄭略多所刪并;《六書略》記有滿、蒙、回等多種文字;《七音略》以漢滿梵音翻切配合十二譜。比鄭略增加了一些新內(nèi)容。該書對清開國至乾隆典制,條分縷析,端委詳略,使稽古者可以按類而考。此書的不足之處是,除氏族、六書、七音、校讎、圖譜、金石、昆蟲草木各略以外,其余與《續(xù)通典》相重復(fù)的頗多。通行有1937年商務(wù)印書館《萬有文庫》二集之《十通》合刊本,影印1冊。此書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資料。
上一篇:《清通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激流三部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