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洋山人精華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王士禛撰。王士禛(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死后因避清世宗胤禛諱,為改名士禎。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順治十二年進士。從做揚州推官起,歷任翰林院侍讀和侍講學士,直至刑部尚書。王士禛是多才多藝的文學家,主盟文壇達數十年之久。他的主要成就是詩。他論詩,淵源于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悟、興趣”之說,提出神韻是詩的最高境界,主張“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意境,也就是要求詩歌必須含蓄,要用烘托的筆法,通過形象表現,不須作者直接說明旨意或評論道理,而是讓讀者心領神會,方才趣味盎然。他的詩,實踐了他的詩歌理論,境界縹緲淡遠,意味空靈含蓄。所作多是紀游寫景詩、懷古詩、贈答詩、詠物詩等,還有些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詩;反映人民生產勞動和艱辛悲苦的篇章較少。王士禛也善于填詞,各體散文也寫得很出色。王士禛的著作很多,康熙年間有兩種全集本,即吳郡沂泳堂刊行的《漁洋山人著述》38種和程哲刻本《帶經堂集》92卷。《漁洋山人精華錄》是王士禛自己編選的詩集,共10卷,包括古體詩4卷,今體詩6卷。除康熙39年原刻本外,后來有《四部叢刊》影印本,《萬有文庫》排印本。注釋本有雍正間金榮撰《漁洋山人精華錄箋注》和乾隆間惠棟撰《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后者注釋較為詳備,有《四部備要》排印本。
上一篇:《清詩別裁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漱玉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