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唐吳兢編著,共10卷40篇。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校點本。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編修國史。中宗時,擔任過右補闕、起居郎、水部中郎等職。玄宗時,任諫議大夫、兼修文館學士等職,繼續參加國史的編撰工作。曾與劉知幾一同編撰《武后實錄》。《貞觀政要》是在他感覺到唐初太宗時期,法良政善,‘良足可觀’,而玄宗即位前后,政治狀況已大為不及的情況下,著手編撰的。其目的在于:既能歌頌太宗時代的德政與治術,也能用以告誡李唐的后繼人,即所謂“懲勸人倫”,“克遵前軌”(《貞觀政要·吳序》),以期唐王朝的永久統治。該書編成后,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被看作治國安邦的教材。該書分類編撰貞觀年間(627—649)唐太宗與魏征、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孔穎達等45位大臣的答問、大臣的諍諫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設施等。它比《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中有關貞觀政事的記載更為生動、詳細。從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的政治方針,以及他和當時名臣的言行。例如卷1《君道》:“太宗問魏征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又如卷1《政體》中:“太宗謂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興有衰,猶朝之有暮,皆為蔽其耳也,不知時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諂者日進,既不見過,所以至于滅亡。”為后人研究唐初政治提供了很多重要文獻。
上一篇:《誰之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販書偶記·販書偶記續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