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又稱《周官》、《周官經》。儒家重要典籍之一。西漢初由河間獻王劉德自民間搜集而得,由古文書寫,后藏于宮中秘府。至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書,發現該書,著于《序錄》、《七略》。劉歆認為它是周公興致太平的全部制度,故定名為《周禮》。王莽時期立為學官。東漢時由于有鄭眾、賈逵、衛宏、馬融、盧植等許多古文經學大師為之注解訓詁,而極盛一時。該書古文經學家認為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為出于戰國或系由西漢末劉歆偽造。學術界一般認為為戰國時儒家學者根據當時各國官制,附以儒家政治理想編輯而成。分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6篇。每篇各包括60個官職,共為360個官。每官之下都詳論其人數,職務等。其中《冬官司空》一篇佚失,有目無書,漢代以《考工記》作為替補。內容主要記載西周官制。其中一部分內容與《管子》中的《牧民》、《立政》、《乘馬》、《幼宮》等篇相近,可能為戰國以來齊人所纂輯,反映了戰國前后的政治和社會狀況,對于研究早期儒家的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以及戰國時期的歷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考工記》記載至遲到戰國時期官府手工業生產中工種劃分的精細程度說:“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等等,是研究先秦經濟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注本有東漢鄭玄法、唐賈公彥疏,收入《十三經注疏》中。清孫詒讓有《周禮正義》,博采諸家之說,對文字、音義多有訂正,有1987年中華書局點校本,全14冊,為《十三經清人注疏》之一,可參考。
上一篇:《周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唐伯虎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