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梁啟超
浣溪沙·臺灣歸舟晚望
老地荒天閟古哀,海門落日浪崔嵬。憑舷切莫首重回!費淚山河和夢遠,凋年風雨挾愁來。不成拋卻又徘徊。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于清廷腐敗無能,中國戰敗,第二年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給日本。梁啟超此詞題為“臺灣歸舟晚望”,是觸景生情之作,為祖國大好山河竟遭帝國主義宰割而一灑悲憤的血淚。
開頭兩句劈空而來,總攝全篇。長期以來,清政府賣國投降,列強蠶食中國,如今日本帝國主義又強占我神圣領土臺灣,造成了中國人民歷久不絕的悲哀——“老地荒天閟古哀”,也激起了中國人民歷久不衰的高昂斗志——“海門落日浪崔嵬”。“閟古”,即終古。“浪崔嵬”,謂海濤如山,象征心潮激蕩斗志昂。眼見寶島喪失,山河破碎,落日西沉,詞人悲憤已極,不忍回顧,一再勸阻自己:“憑舷切莫首重回!”這充分表現了一個愛國者眷戀臺灣寶島的凄惻難禁之情。
下片進一步抒寫此情。“費淚山河和夢遠,凋年風雨挾愁來。”已經喪失而令人垂淚的山河,正和夢飄然遠逝;催人年老的風雨,偏偏又挾帶愁來。滿目山河破碎,詞人也已肝腸寸斷,血淚盈眶。對于神州沉陸,寶島喪失,他“不成拋卻又徘徊”。他并非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家,而是寄希望于帝王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因此他對于祖國沉淪,雖“不成拋卻”,無限哀痛;但又回天無力,惟“徘徊”而已。不過,其傷時感事,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還是難能可貴的。
這首詞直抒胸臆,境界闊遠,氣勢磅礴,感情憤激強烈而又沉痛郁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
上一篇:(清)朱孝臧《浣溪沙·翠阜紅崖夾岸迎》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陳曾壽《浣溪沙·孤山看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