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相傳黃石公(即圮上老人)將此書傳授給張良,故舊題黃石公撰,后人常把此書稱為《黃石公三略》、《黃石公記》。按《漢書·藝文志》說: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未言有三略。漢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共五十三家,也未載三略。《三略》之名最早見于三國魏李康《運命論》,北齊魏收《魏書》中有劉丙注《黃石公三略》,而最早的著錄,則見于《隋書·經籍志》。據史學家考證,《三略》不象秦漢之際的作品,系后人依托之作。現存的《三略》分為上略、中略、下略3卷。“略”即謀略、韜略之意。“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該書主要講國君和主將在治國整軍、用人統兵時的統治措施,以及應遵循的規則等,是一部政治與軍事關系上論述戰勝攻取的兵書。在政治上,它強調以“道”、“德”、“仁”、“義”治國,要求國君“通志于眾”,即其意志要以百姓貫通一致,以獲得人民群眾和士兵對戰爭的支持。在軍事上,它認為從事戰爭的人要從保民的目的出發,做到“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憂”,“救天下之禍”,“以義除不義”。指出“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重視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作用,提出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之本的觀點,還提出固守、封鎖、屯防戰略要地的作戰思想,這比過去是一大進步。《三略》在形式、書名與內容上也頗具特色:《孫子兵法》之后兵書多為問答體,而《三略》一改問答為引文;我國漢以前兵書大都以人名為書名,而《三略》則取論述的內容為書名,由此開創了以“略”題各兵書的先例;該書講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軍事謀略,而是安邦治國、統軍馭將的政治謀略,成為第一本專論政治方略的兵書,堪稱“政略”之祖。總之,《三略》一書具有較高的軍事價值,它雖不及《孫子兵法》那樣博大精深,但它在繼承前人軍事思想的同時,頗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充滿了豐富的軍事哲理,是一部實用性較強的兵書。因此書專講軍事思想,自唐代起被列為禁書,意在防止人民反叛。該書現存有黃氏刊本,武經七書本、四庫全書本等。
上一篇:《三國志演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世界推理小說大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