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演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明代長篇小說。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傳》、《三國志傳通俗演義》、《三國英雄志傳》、《三國全傳》,簡稱《三國演義》。著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生卒年不詳。據考據,一般認為,名本,字貫中,杭州人,祖籍太原。早年曾致力反元的政治活動。后專心于小說創作。主要著作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等。《三國志演義》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三國志演義》以其恢宏的結構描寫了三國時期諸軍閥間尖銳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小說開篇寫東漢末年統治階級的昏庸腐敗和由此造成的社會矛盾。釀成了以張角為首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被鎮壓以后,董卓專權,被諸侯所殺。曹操任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各個擊破地方軍閥,后進兵江南。孫權、劉備聯合抗曹,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在三國不斷的兼并戰爭中。魏國司馬氏家族崛起。最終滅蜀、代魏、收吳,西晉遂統一天下。
《三國志演義》的創作傾向是“尊劉貶曹”。曹操、劉備是兩個對立的藝術形象。在曹操身上具有軍事指揮家的才智、封建暴君的殘忍、統治者籠絡人心的手段,和權術者狡猾奸詐的個性,以及橫槊賦詩的文才。做為封建統治者曹操具有雄才大略,然而當他錯殺無辜之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道白,再現了他極端利己主義的本質。而蜀國君主劉備則是一個與曹操截然相反的形象。他講義重德,恤民惜物。長坂坡大戰之后,趙云將阿斗抱給他,他卻把愛子摔在地上,因為重圍之中負子殺敵,“幾乎損失一員大將”。劉備身上體現了高尚美好的品德。但正如魯迅所指出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諸葛亮是小說中備受作者推崇的人物。他是德才兼備的完人,智慧的化身。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大事。他呼風喚雨,巧布兵陣,為建立蜀國大業立下了卓絕的功勛。但由于作者過分的渲染,魯迅稱其為“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三國志演義》另一突出描寫的是“義”,這在關羽身上表現最為突出。小說寫他“身在曹營心在漢”雖曹操對其厚愛備至,并施以重金,但仍不為其所動。他對劉備忠心耿耿,直至兵敗麥城而不諭。關羽成了歷代“忠義”的楷模和化身。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如趙云、黃忠、孫權、許褚、魯肅、姜維等也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
《三國志演義》代表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雖采用文言創作,但語言淺近易懂、通曉流暢。雅俗共賞。小說結構宏偉,把近百年頭緒紛繁、復雜多變的歷史敘寫得有條不紊,整飭嚴密。小說突出之處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整部書大大小小的數百次爭斗寫來各具特色、絕無雷同。如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孫、劉聯合抗曹的“赤壁大戰”等等。《三國演義》的人物描寫也極具特色。它描寫人物“以貌取神”,而不單純追求細節的逼真。如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僅僅通過“聲如巨雷”的3次大喝,便將張飛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靈活現。其他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的細節,都真切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此書在明、清之際曾被明令查禁。
《三國志演義》最早為明嘉靖元年(1522)本,清代毛宗崗百二十回增刪評點本是目前最流行的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依據該本曾多次出版。
上一篇:《三國會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三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