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這是一部匯集歷代兵家奇謀方略的兵書。至今無準確著述年代和作者可考。最早見于《南齊書·王敬則傳》,但真正匯輯成冊,大概在明清之際。全書不分卷,體例按數序排列,先出計名,次作解語,再附按語,前后各有總說和跋。全書共分6套計,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和敗戰計。前三套是處于優勢運用之計;后三套是處于劣勢運用之計。每套計又分為6計,總共36計。其中勝戰計包括: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敵戰計包括: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攻戰計包括: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混戰計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并戰計包括: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敗戰計包括: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以上各計基本都是用眾所周知的成語定名,易懂易記,頗便流傳。各計所含內容,多屬兵家詼詭奇譎之謀,依本書之意,如果妥善運用之,則能以弱抵強,轉敗為勝,因而本書乃是集歷代兵家“詭道”之大成,堪稱是一部專講軍事謀略的兵書。書中的解語,多數是選用《易經》(即殷周時代一部占卜吉兇禍福的筮書)的語辭作為依據,運用其中的陰陽變理,推演成兵法的奇正、剛柔、進退、攻防、主客、彼己、虛實、勞逸等對立關系的相互轉化,頗有樸素辯證之處。解語后的按語,多為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以及《孫子》、《吳子》、《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論述。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本書在輯錄古代兵家名將的計謀方略的同時,不可避免也帶進了一些封建割據戰爭中那些爾虞我詐、掠奪兼并的糟粕;只局限于詭計的推演施用,而未能正確地闡明戰爭的實質和揭示戰爭的真正規律。但是,該書重點輯錄了那個時代的一些含有樸素軍事辯證法思想的用兵要訣,對于研究和探討戰爭的一般規律、探索新的軍事謀略,仍不失其參考價值。該書版本較多,197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十六計》譯注本,頗便參閱。1981年戰士出版社出版的《三十六計新編》,每一計增加了“新解”部分,從軍事斗爭中用計與識計的需要出發,從軍事謀略的發展聯系著眼,從各計的引申意思發掘積極的用兵方略,頗便研習。
上一篇:《一切經音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三國會要》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