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理至不磨》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駱好征事,故多滯響。王工寫景,遂饒秀色。至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真是理至不磨,人以習聞不覺耳。(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解析】
“理至不磨”的意思是說,把道理概括得精警扼要,便不會磨滅失傳。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詩,所以至今仍膾炙人口,就是由于它精辟地概括了送別之情、交誼之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江淹《別賦》);“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雨霖鈴》)。孤寂悲涼、繾綣難舍、黯然魂銷是古代送別詩的共同意緒,但王勃此詩卻出人意表,變悱惻凄涼為慷慨豪邁。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點明了送別地點及所去之處。京都的巍峨壯觀,蜀川的風煙渺遠,既暗示出兩地在地理位置、人文景觀及政治環境上的懸殊差別,又暗示出所去路途的坎坷遙遠。但詩人的視線卻超越了迢迢空間的阻隔,遙“望”到風煙彌漫的“五津”。這雖是出自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虛幻想象,但心靈的營構卻愈發能真實地表現出對友人長途跋涉的牽掛與擔心,對友人政治前途的憂慮與迷茫。友人尚未出行,拳拳之心卻已飛馳千里之外。惜別之意隱隱流出,故很自然地引出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相同的生活經歷會使人體驗相同的冷暖酸辛,也會使人勾起相同的心靈震顫,就像“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一樣,雖是欲語還休,卻是“無聲勝有聲”,千種萬般“離別意”,全在不言中。人們在那無邊無際風煙彌漫的空白中,也早已深深感受到了宦海沉浮、漂游四鄉的孤獨寂寞、迷惘凄涼……
所以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轉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非麻木無情,也非曠遠超邁,而是涉世不深、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豪情滿懷的青年文人在盛唐時代精神的感召下,在飽嘗了離別的悲愁孤寂之后的思想升華。此句之意雖早有人言,如孔子高徒子夏曾說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顏淵》)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也說過:“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但廣為傳誦、婦孺皆碑的卻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因為它用極通俗簡省的語言極精辟地概括了離別之情、交誼之理。既概括了古今共通的人情事理,又表現了詩人當時所特有的種種心態: 一是說明“知己”情誼不會受時間、空間的阻礙而消減,只要心心相系。雖遠隔天涯海角,但心靈上卻仍會像近在 “比鄰”一樣的時時溝通。“天涯”與“比鄰”之間是遠近距離的兩極對比,被夸張了的空間距離反差突現出朋友情誼的深厚親密。二是委婉地向友人表露:我是你的至近知己,會時時關心掛念著你,同時也希望遠去他鄉的友人也能時時想起自己。掛念他人與被他人掛念都是人生難得的快樂!三是寬慰友人:你我既為知己,天涯既為比鄰,此去天涯又有何傷!四是鼓舞友人,當然這其中也含有面對沒有選擇余地的無可奈何,但更多地是以“丈夫志四海”來鼓舞激勵友人,充分顯示了詩人樂觀的態度、豁達的心胸。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便是水到渠成的收束。它也同樣是多色情感的交融,而非渾身的慷慨。特意提出“無為”,恰恰表明是“已為”或“將為”的強力抑制。慷慨豪放的英雄氣概中融著淡淡的兒女之情,慷慨豪放的表現形式下寓有濃濃的多重韻味。寥寥幾字道出了古今人類普遍經歷體驗過卻又難言說清楚的情理,這也許便是理至不磨的奧秘與價值。
中國傳統詩歌美學一向注重情景交融的情感抒發,即便是“尚理”的宋代,也仍強調“不著一字”、“羚羊掛角”、以象喻理的“理趣”,反對抽象地陳說事理。而理至不磨的觀念對此則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它并不提倡抽象地陳理,但并不一概地反對,認為那些畫龍點睛式的精辟概括同樣會動人心魄,流傳百世,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這就肯定了詩歌在抒情之外也具有說理的功能,這在差異很大的東、西方古典詩歌美學中是一個無意的偶合。
從詩歌創作的藝術實踐中看,早在《詩經》時代,詩人們便已運用詩歌的形式闡發事理,如《衛風·氓》中的“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詩中女主人公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深刻地概括、揭露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本質,至今讀來,仍令人扼腕嘆息。又如《大雅·抑》中的“訏謨定命,遠猷辰告”(有偉大的規劃就確定下來,有遠大的國策就及時宣告),東晉謝安以為此句“偏得雅人深致”,是《詩經》中最好的詩。此后詩中“不復依傍”、直接說理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有些詩人直承王勃之意,如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中的“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高適《別董大》中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都可謂理至不磨的名句,從其久誦不衰中也可見精辟概括至理名言的影響與生命力了。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有理則有法》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理不在多》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