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憤詩》簡介|介紹|概況
詩篇名。漢末蔡琰作。共二篇,一為五言體,一為騷體。最早見于《后漢書·列女傳·董祀妻傳》。本傳說:“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于祀。……后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但自宋代始,此二詩的真偽問題卻聚訟紛紜。宋蘇軾說:“《列女傳》蔡琰二詩明白感慨,頗類《木蘭詩》,東京無此格也。建安七子猶含蓄不盡發見,況伯喈女乎?琰之流離必在父歿之后,董卓既誅,伯喈乃遇禍,此詩乃云董卓所驅虜入胡,尤知非真也。蓋范曄荒陋,遂載之本傳。”(《仇池筆記·擬作》,又見《與劉眄書》)蔡居厚說:“后漢蔡琰傳載其二詩,或疑董卓死,邕被誅,而詩敘以卓亂離入胡,為非琰辭。此蓋未嘗詳考于史也。且卓既擅廢立,袁紹輩起兵山東,以誅卓為名,中原大亂,卓挾獻帝遷長安,是時士大夫豈能皆以家自隨乎?則琰之入胡不必在邕誅之后。其詩首言‘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兵,共欲誅不祥’,則指紹輩固可見;繼言‘中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縱獵圍城邑,所向悉破亡’,‘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則是為山東兵所掠也;其末乃云‘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則邕尚無恙,尤無疑也。”(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引《察寬夫詩話》,又見《西清詩話》)清閻若琚說:“予嘗謂事有實證,有虛會,……如東坡謂蔡琰二詩東京無此格,此虛會也;謂琰流落在董卓既誅之后,今詩乃云為董卓所驅掠入胡,尤知非真,此實證也。傳本云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胡中者十二年,始贖歸。興平凡二年,甲戌、乙亥,距卓誅于初平三年壬申巳后兩三載,坡說是也。”(《尚書古文疏證》卷五十下)張玉穀說:“‘長驅西入關’,當即指卓所將羌胡兵。蔡以為山東兵,亦誤。然其駁蘇處,則具眼也。且琰與建安七子正復同時,何見其必效七子而非琰作。”(《古詩賞析·悲憤詩》注)吳闿生說:“蘇東坡不信此詩,疑為偽造。吾以謂決非偽者,因其為文姬肺腑中言,非他人之所能代也。”(《古今詩范·悲憤詩》注)現在一般認為五言《悲憤詩》是蔡琰所作;騷體《悲憤詩》所述情節與事實不符,當是晉人偽托。五言《悲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文人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它通過作者自身不幸遭遇的敘述,揭露了軍閥混戰的罪惡,反映出東漢末年動亂紛擾的社會面貌和廣大人民妻離子散、顛沛流離的悲慘生活,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其在藝術上的突出特色,是善于通過細節描寫,具體生動地表現各種場面,給人以親臨其境之感。詩中的心理描寫也很出色,并注意將敘事與抒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渾樸,感情真摯,字字血淚,動人肺腑。
上一篇:《懷沙》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成仙》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