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國語·越語上》。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顯,得乎?”清朱彝尊《經義考》引陶望齡語:“《國語》一書,深厚渾樸。《周(語)》、《魯(語)》尚矣。《周語》辭勝事,《晉語》事勝辭。《齊語》單記桓公霸業,大略與《管子》同。如其妙理瑋辭,驟讀之而心驚,潛玩之而味永,還須以《越語》壓卷。”今人曲世積等《先秦史傳文譯釋》說:“通過越王勾踐在戰敗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政策,富國強兵,最后打敗吳國的故事,深刻地指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不僅要有正確的戰略戰術,更主要的是取決于戰爭的性質和人心的向背。”今人陳志明說:“越國轉敗為勝,終于滅吳,究其原因,首先是勾踐具有‘以民為本’的思想。他不僅在行動上與百姓同甘共苦,休戚與共,而且在思想上對于‘以民為本’有明確的認識……認為只有民心所向,才能無敵于天下。作為君主,能夠尊重民意,依靠民力,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其次,最重要的,還在于勾踐有著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勾踐在反攻復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臥薪嘗膽、發奮圖強的精神,也已溶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至今還在炎黃子孫的血管里流淌。”(《古文鑒賞大辭典》)此篇敘述越王勾踐報仇雪恥的故事。越國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勾踐撫恤國人,卑事夫差,忍辱負重,勵精圖治,招賢納諫,依靠人民,終于滅掉了吳國。全文較突出地寫出勾踐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更寫出人民的積極要求報仇雪恥,象這樣著重于人民方面來寫,是很難得的。文章剪裁適當,脈絡清楚。寫吳越交戰,用筆簡括;寫戰前雙方國情,則筆墨酣暢橫肆,因而主題突出,文勢迭宕。運用對比手法進行描寫,使人物之間相互陪襯,如勾踐求和時,看似卑躬屈膝,實乃委曲求全,深謀遠慮,相比之下,夫差則顯得驕奢淫佚,缺乏遠見;后來夫差向勾踐求和,完全是搖尾乞憐,為的是一時茍安。通過對比,兩種不同的人物形象則栩栩如生。另外,文中諷諫應對文辭,能夠結合人物性格、身分、處境,因而語言亦富于個性化,人物性格也從中突現出來。清金圣嘆盛評道:“此文凡寫數十段,段段異樣神采。段段讀之,使人跳舞!”(《天下才子必讀書》)
上一篇:《勸學》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賣油郎獨占花魁》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