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
天道,即自然的規律。本篇主要論述了天道與人道的關系,并從天道論及人倫等級的合理性。莊子認為,為君之道,效法天道,無為而貴;為臣之道拘于人道,有為而卑;掌握了“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的規律,為上則如堯舜,為下則如素王,出仕而能取功名,隱居則可自在逍遙。在此我們選錄了部分內容來對莊子的虛靜無為之思想進行詳細闡述。
一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①帝道②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③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④圣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⑤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⑥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⑦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備⑧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俞俞⑨。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圣素王⑩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注釋】
①天道:大自然運行的規律。運:運行,轉化。積:積蓄。成:生成,長成。②帝道:帝王之道。③圣道:圣賢之道。④辟:開辟,通達。昧然:不知不覺的樣子。⑤鐃:通“撓”,擾亂。⑥燭:照。中:合。⑦平:準則。至:實質。休:安心休息。⑧備:通行本原作“倫”,根據陳碧虛《莊子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改。⑨俞俞:即愉愉,從容愉悅的樣子。⑩玄圣素王:指具有帝王之道并被世人稱頌追捧而無帝王爵位的人,比如老子、孔子等。江海、山林之士:指隱居之人。服:信服。靜而圣:清靜而立內圣之德。動而王:行動而建立外王之功業。天地之德:天地以無為為德。和:和諧。:調和。戾:高。長:年長。刻雕眾形:塑造萬物。天行:自然規律的運行。物化:物理的變化。同德、同波:都是相合的意思。無鬼責:不遭受鬼神的責罰。一心定:整個心處于安定專一的境地。畜:養育。
【譯文】
自然規律的運行從來沒有停滯過,所以萬物才得以生成;帝王之道的運行從來不曾停滯過,所以天下人才會愿意歸附;圣賢之道的運行從來不曾停滯過,所以海內百姓才會愿意順服。明白了自然之道,了解了圣賢之道,又通曉六合四方無不通達的帝王之道,就能任天下人自由自在地生活,他們雖然懵懂無知,不求虛靜,卻能神安心靜。圣人之心清靜安寧,并不是因為清靜好才清靜,而是因為任何事物都不能干擾他的心,所以他始終是清靜的。水面清靜時,就能明澈地照見人有須眉,水的平面可以作為平度的標準,高明的工匠可以用它作為準繩。水平靜下來尚且能夠明照須眉,又何況人的精神呢!圣人之心是多么虛空寧靜啊!它是天地的明鏡,萬物的明鏡。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就是天地的準則和道德的實質,因此,帝王圣人在這種境界中可以安心休息。息心休慮才能讓內心虛寂,內心虛寂,真氣才會充盈,才能覺得生命充實,生機充實就具備了進入大道的條件。虛寂了,才能寧靜,寧靜了才能有所活動,活動起來才能無不自得。清靜就會無所作為,無所作為就能讓任事的人各盡其責。無所作為就會從容自得,從容自得的人內心不會憂患不安,年壽就能夠長久。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就是萬物的根本。明白這個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的,堯就是這樣的人;明白了這個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的,舜就是這樣的人。憑借這個道理對待尊上之位的,就是帝王、天子的德行;憑借這個道理對待卑下之位的,就是玄圣素王的道義。憑借這個道理退隱閑游的,天下的隱士都會敬服。憑借這個道理進取出仕安撫百姓的,就可以建功立業,名聲顯赫而使天下統一。清靜就能立內圣之德,行動就能建立外王之業,無所作為就可以受到世人的尊崇,樸素之美天下沒有能夠與之媲美的。
通曉天地是以無為為德的,就是認識了天地的根本,就可以順應自然和諧發展。憑它來均衡調和天下,就可以與人和諧相處。與人和諧相處,就是人樂;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天樂。莊子說:“我的大宗師啊,我的大宗師啊!調和萬物卻不自認為高明,造福萬代卻不自認為仁義,生長于上古卻不認為長壽,覆天載地、塑造萬物卻不認為智巧,這就叫作天樂。所以說:‘明白天樂的人,他活著的時候就按照自然規律而運行,他死亡的時候就隨萬物而轉化。清靜的時候與地陰一起隱寂,行動的時候與天陽一起波動。’因此明白天樂的人,不會怨天尤人,不會為外物所牽絆,不會遭到鬼神的責罰。所以說:‘他活動時與天相合,清靜時與地相合,內心安定專一就可以統治天下;鬼神不會禍害,精神永遠不會疲憊,內心安定專一而萬物都來歸附。’這些話就是說,把虛空寧靜推及到天地間,通達于萬物中,這就叫作天樂。所謂天樂,就是圣人用道來養育天下。”
二
昔者舜問于堯曰:“天王①之用心何如?”
堯曰:“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已。②”
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③也。”
堯曰:“然則何如?”
舜曰:“天德而出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云行而雨施矣。④”
堯曰:“膠膠擾擾⑤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注釋】
①天王:即天子。②敖:通“傲”,傲慢。無告:有苦無處訴說的人。廢:遺棄,丟棄。苦:哀憐。嘉:喜愛。哀:憐憫。③大:完善。④出寧:呈現寧靜。經:規律,法則。⑤膠膠擾擾:糾纏繁亂的樣子。
【譯文】
從前舜曾問堯說:“身為天子,你治理天下的用心如何呢?”
堯說:“我從來不怠慢那些有苦無處申訴的人,也不拋棄走投無路的窮苦人民,哀憐那些死去的人,喜歡那些兒童,同情那些婦女,這就是我的用心所在。”
舜說:“這樣做好是好,卻不是最偉大的。”
堯說:“那如何是好呢?”
舜說:“有自然之德的人,總是顯得寧靜而無為,就如同日月照耀,四季運行那樣自然,好像晝夜交替那樣規律,仿佛云行雨施般合乎時宜。”
堯說:“我實在是擾亂多事啊!你的德行與自然相合,而我的用心只合于人事而已。”
天地自古以來都是最偉大的,黃帝、堯、舜等圣人都贊美它們。所以古代居于帝王之位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呢?只是順應自然天地的法則,無所作為罷了。
三
士成綺①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愿見,百舍重趼(jiǎn)而不敢息。②今吾觀子,非圣人也。鼠壤而余蔬,而棄妹之者,不仁也!③生熟不盡于前,而積斂無崖。④”
老子漠然不應。
士成綺明日復見,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卻矣,何故也?⑤”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為脫⑥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茍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⑦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綺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⑧:“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沖然,而顙然,而口闞然,而狀義然,似系馬而止也。⑨動而持,發也機,察而審,知巧而睹于泰。⑩凡以為不信。邊竟有人焉,其名為竊。”
【注釋】
①士成綺:虛構人物。②固:通“故”。百舍:三千里。指路途遙遠。舍,古代三十里為一舍。重趼:層層厚繭。趼,通“繭”,磨出的厚皮。③鼠壤:鼠穴。棄妹:即棄昧,不知愛惜財物而棄之。④積斂:積聚斂取。無崖:無極限。⑤刺:譏諷,諷刺。正卻:正在回轉,即有所覺悟。⑥脫:離。⑦服:接受、服從。⑧雁行避影:如大雁般斜著行走,側身僻影,以示對老子的尊敬。履行遂進:穿著鞋子就進到老子屋內。⑨而:通“爾”,你。后面幾個“而”相同。崖然:傲慢的樣子。沖然:怒目而視的樣子。顙:額頭寬大的樣子。闞然:張口欲言的樣子。義然:高大的樣子。義,通“峨”,高大。⑩持:矜持。睹:外露。泰:驕泰。竟:通“境”。
【譯文】
士成綺見到老子,便問:“我聽說先生您是位圣人,所以我不遠萬里而來,希望見到您,我長途跋涉,腳底都磨出了厚厚的繭子,也沒有停下半步。現在見到先生,我覺得先生算不上圣人。老鼠洞邊有剩余的糧食,卻這樣棄之不顧,可以說是不仁!面前放著生熟食品,卻還貪心地聚斂不止。”
老子神情淡漠,沒有做聲。
第二天,士成綺又來見老子,說:“昨天我諷刺了先生,今天我已經有所省悟,不知道這是什么原因?”
老子說:“巧智神圣的人,我從來不曾與之相比。過去你叫我牛,我就稱之為牛;你叫我馬,我就稱之為馬。如果名副其實,別人給我的名稱卻不去接受,那就是罪上加罪。我接受別人給我的名稱,這是長久地接受,并不是有心接受才去接受。”
士成綺像雁一樣側身斜行,不敢踐踏老子的足跡,慌亂之中竟然忘了脫鞋就進入了室內,問:“修身之道是怎樣的呢?”
老子說:“你的儀容傲岸不凡,你的眼睛鼓目突出,你的額頭寬大高聳,你的嘴巴虛張欲言,你的體形高大威猛,如同想要奔跑的馬,只是因為被繩索拴住才暫時停住。蠢蠢欲動卻矜持作態,行動迅速就好像箭發弩張,你明察而又處處審慎,自恃智巧而外露驕恣之氣。這種種表現,都是矯情偽態,都不是修身的作為。邊境上有一種人,它的名字叫竊賊。”
四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①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②已夫!”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③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④存焉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⑤”
【注釋】
①輪扁:制造車輪的人,名扁。斫:砍削。釋:放下。鑿:木工所用的工具。②糟魄:即糟粕,指古人遺言。魄,通“粕”。③徐:寬、緩。甘:滑。疾:急。苦:苦澀。④數:術數,竅門。⑤不可傳:指道。死:死亡,消失。
【譯文】
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車輪。輪扁放下椎子、鑿子,走到桓公面前,問道:“請問,您讀的是什么書啊?”
齊桓公說:“是圣人之言。”
輪扁:“圣人還活著嗎?”
齊桓公說:“已經死了。”
輪扁說:“既然已經死了,那您所讀的,不就是古人的糟粕嗎?”
齊桓公說:“寡人讀書,你一個制作車輪的人,哪里能隨便議論呢!說出個道理,我就饒恕你,如果說得沒道理,就得去死!”
輪扁說:“我是從我所做的事情來觀察的。就拿砍造車輪來說吧,做工太慢了,就會因為甘滑而不牢固;做工過快過粗的話,就會因為澀滯而榫頭難入。只有不慢不快,才能得心應手,才能恰到好處。其中的道理,雖然口里說不出來,卻有難言的心術存在其中。這心術,我不能明白地告訴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不能從我這里獲得,所以我活到七十歲了,還在制造車輪。古人和他們難以言傳的東西都已經消失了,那么您所讀的,難道不是古人留下的糟粕嗎?”
【智慧全解】
敢于質疑前人
在這里,莊子以輪扁制輪的故事來闡述悟道的方法,古人已死,“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古人已經死了,那么您所讀的,不就是古人的糟粕嗎?
任何技藝、智理都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齊桓公企圖通過書本來領悟圣人的精神,輪扁對此表示懷疑。書本上的知識都是前人留下的,有的對,有的可能不對,有的適合現在的情況,有的可能不適合。僅僅通過閱讀書籍就想領悟圣人的思想,是非常難的。新的知識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舊的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瓦解。我們要敢于質疑,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我們的思想才能變得健全而周密,才能掌握各種學問的精髓,領悟圣人之道。
假如我們認為前人留下的一切技藝、理論都是正確的,都可以無條件地相信,那么我們只能原地踏步,永遠不可能擁有獨立的思想。所以,我們要敢于質疑前人的一切思想,發現問題,進而思考問題。一個人要想有新的發現,使自己的內心真正豐富起來,就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只有對過去的理論和技藝敢于提出質疑,我們才能不斷地在探索中強大起來。
人生原本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只是咀嚼前人留下的知識,根本無法取得進步。只有敢于擺脫前人的思想束縛,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我們才能學到新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講,提出質疑的過程,其實也是思考的過程,也是學習新知識、豐富自己思想的過程。
【閱讀延伸】
一定是樂譜錯了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很多世界著名歌劇院多次向他伸出橄欖枝,邀請他前去任總指揮。
一次他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決賽的時候,他被安排在最后一個參賽。
輪到小澤征爾上場時,評判委員會交給他一張樂譜。小澤征爾稍做準備,便全神貫注地揮動著他的指揮棒,認真地指揮起來。正演奏中,小澤征爾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一點不和諧。起初他以為是演奏錯了,便讓樂隊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感覺不和諧。至此,他認為問題出在樂譜上。可是當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判委員會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有問題,是小澤征爾的錯覺。
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的權威人士,小澤征爾對自己的判斷也產生了猶豫,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于是,他大聲地喊道:“不,一定是樂譜錯了!”
他的話音剛落,評判臺上的人們立即站了起來,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奪得冠軍。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敢于堅持自己的判斷,因為只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其實,前面的選手也發現了問題,只是他們不敢質疑權威,也就放棄了自己的意見。
亞里士多德說:“任何思維都是由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會有問題,有問題才能多思考,思考得多了,思想就變得健全而周密了。”像齊桓公那樣只憑書本就想學到圣人之道,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有不迷信前人,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才能學到新的知識、新的理論。
上一篇:《莊子·天運》原文釋義
下一篇:《莊子·寓言》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