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繕性·莊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繕性于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yǎng)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yǎng)恬。知與恬交相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徧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nóng)、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于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zhì),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隱,故不自隱。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之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注釋〕 繕性:修治本性。按,此句原作“繕性于俗俗學”,衍一“俗”字,故刪去?;?gǔ古):通“汩”,治。欲:情欲,情性。致:獲得,得到。明:明徹,明達。蔽蒙之民:指蔽塞昏昧的人。恬:恬靜,靜定。知:通“智”。和:和順。理:天理。物親:謂萬物皆來依附。中:心中。純實:純樸信實。徧:當為“偏”字之誤。彼:他人。蒙:感化。冒:覆蓋。引申為強加?;烀ⅲ褐柑斓匚捶謺r的混沌狀態(tài)。擾:作祟。群生:眾生。夭:謂死于非命。至一:最完美純?nèi)木辰?。逮:及,到。燧人:即燧人氏。伏羲:即伏羲氏。唐、虞:即唐堯、虞舜。治化:教化。流:風尚。(jiāo澆):澆薄。險:摧殘。去性:拋棄自然本性。從于心:順從充滿機巧的人心。文:浮華的禮文。博:廣博的學識。質(zhì):質(zhì)樸的本性。溺:淹滅。心:謂純潔的心靈。道之人:得道之人。伏:藏匿。見:通“現(xiàn)”。時命:時運,世道。謬:謂與大道乖違。存身:保全自然性命。窮德:謂使自己的內(nèi)德受到困累。危然:獨正不倚的樣子。正己:端正自己。樂全:以保全自然本性為快樂。得志:謂得其快意。儻來:偶然而來。寄之:凡寄托的東西。圉:又作“御”,阻擋。窮約:困窮潦倒。趨俗:屈己以附世俗。彼:指軒冕。此:指窮約。寄:指軒冕一類的東西。荒:亡失。物:指儻來之物。俗:俗思。倒置之民:謂本末易位,輕重失所的人。
〔鑒賞〕 《繕性》的宗旨便是修繕本心、涵養(yǎng)情性。莊子說繕性并非修養(yǎng)知識品格,或是儒家講的仁義道德。恰恰相反,儒家綱常禮樂的施行,才是天下“世喪道也,道喪世也”的根源,而儒家推崇的仁義道德代表的三皇五帝,才是真正擾亂世事的始作俑者,故而莊子要批駁先帝之德。
《繕性》中把古代公認的賢王批駁為擢亂人心、造成倒置之世的根源,其實,這在整部《莊子》中也不少見。如《在宥》篇說:“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于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yǎng)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guī)法度。”
莊子不但把自古以來德行的偶像一氣推倒,還向我們描繪了仁義出而禍亂起的“倒置之世”。所謂倒置就是本末顛倒,反本為末,這將是多么可怕。也許這本身就是一種悖論,人類的進化發(fā)展和人類智力的開發(fā)及文明的開化,總會伴隨負面影響。仿佛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偷吃的禁果,人類一旦嘗了智慧之果,有了是非善惡的準則,也便失去了原有的純真。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中說過的話:“一切進步只是個人完善方向上的表面的進步,而實際上他們引向人類的沒落。”這種倒置在莊子看來,就是顛倒了人情對于人性的關(guān)系,或者說顛倒了世界對于道的依存關(guān)系。
所以,莊子提出“繕性”,也就是修養(yǎng)情性。莊子認為“古之治道者”,他們是懂得如何“繕性”的——“知與恬交相養(yǎng),而和理出其性。”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解釋道:“恬,靜定也,定能生慧,故曰以恬養(yǎng)知。知吾有生之初,本來無物,何以知為!如此而后能靜定,故曰以知養(yǎng)恬。二者交相養(yǎng),而后得其自然之性。”莊子要繕養(yǎng)的情性也是恬靜無為的,他所追求的“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的遠古圣人境界也不過是這樣一種追憶。在人類初期的原始時代,人的智慧能力都極為有限,為求生存,不得不互相依賴,融融相處;而隨著時代發(fā)展,人的認知力開闊,但人心卻越來越狹隘,轉(zhuǎn)向?qū)γ摰纳硗庵锏淖非?,逐漸喪失了自然醇和的性分。故而在這種世道之下,莊子提出繕性之法以滌清世人的心靈可謂用心良苦。
這樣一種“繕性”的方法,只有莊子才可能提出。他對那個時代有著深切的認識,他在《天下》篇中呼道:“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同時又悲切地嘆道:“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人間世》)莊子認為自上古十二帝王以后,道德下衰,至禮樂和文字的出現(xiàn)后,更是人心惑亂,從此再不能夠回復人的初始情性。他甚至斷言:“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庚桑楚》)
雖然他的斷言有些危言聳聽,然而我們卻不能不驚呼莊子的那猶如利劍般過人的洞察力。黑格爾振臂高呼“人的歷史同時也就是人的異化的歷史”,當“異化”一詞成為“表達社會挫敗經(jīng)驗的一個充滿感情的生動的隱喻”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為南華老人的先知先覺所折服。
顯然,西方哲學家口中的“異化”也就是莊子筆下的“倒置”,而構(gòu)筑成這樣一個“倒置之世”的就是“喪己于物,失性于俗”的“倒置之民”。所謂“喪己于物,失性于俗”的意思就是情性分離,喪性于外物,失性于俗情。讓我們看看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是怎么說的:“在機械化奴役狀態(tài)中發(fā)生的變化,東西支配而非壓迫,不僅支配他的身體,而且支配他的大腦甚至靈魂。”人類就是這樣一步步地落入了“物欲”的深淵。這從“今之人”對待“軒冕”的態(tài)度就可窺見一二:“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一旦軒冕“寄去,則不樂”,唯利之心可見一斑了。在莊子看來,世人所崇拜的所謂深明大義的古人,不過是有的為虛名、有的為俗利,但都是引外物而傷身失性罷了。無論其背著名利或者仁義忠信何種名分,都是性情分離的結(jié)果。
古之人尚且如此,更何況現(xiàn)在之人呢?就依“軒冕”的字面之意解,乃是帽子和車的意思,自然弄輛小車開開,搞頂烏紗帽戴戴,也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富貴騰達了。當今世人亦為此目標而孜孜以求,求到的人自然沾沾自喜,不可一世,求不到的人則怨天尤人,耿耿于懷??傊?ldquo;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駢拇》),人性向物而不向道,便如魚脫淵,只會向畸形發(fā)展,最終的結(jié)果是以物欲取代了人性。
最終,莊子面對“倒置之世”、“蒙蔽之民”,面對“以強陵弱,以眾暴寡”(《盜跖》)的世道,發(fā)出了痛心疾首的話語:“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這是人類命中注定而莊子卻無法忍受的悲劇。
莊子選擇了超脫,也就是“相忘于江湖”(《大宗師》)的境界。他以這種純粹的境界涵養(yǎng)情性、修繕品格,但只可惜莊子的身體力行也不能引起“失性于俗”的“倒置之民”的理解,只能留給幾千年后的人們?nèi)テ肺秶@惋。
最終,即使是莊子,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歷史前行的滾滾車輪是不可能倒退到返樸歸真的“民之常性”的原始時代的。想阻擋社會前進就猶如螳螂“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人間世》)。于是乎,也只有在莊子給我們描繪的人類童年社會里,才可以體會到人心中最天真的美感以及與自然最混融的親和。附:古人鑒賞選
此篇亦是一片文字,遞遞說下,以恬養(yǎng)知,是其主意,說到世道交喪,圣人之德隱,遂將“隱”字生下許多意思,與孟子所性分定,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意同,議論極醇無疵。(明陸西星《南華真經(jīng)副墨》)
俗學、俗思,雙起一篇之意。前半篇完俗學之慨,接手用“由是觀之”一節(jié),遞入俗思之慨,行文有蛛絲馬跡之巧。兩章俱借古傷今。前幅兩用古人,落到俗學;后幅三用古人,落到俗思,最有蕩漾之趣。后半篇遞出“隱”字,以下一節(jié)一節(jié)發(fā)出許多學問,與孟子所性分定,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意同。(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
文博之弊民,無以復其初,而猶繕性于此,以求復其初,豈非蔽蒙乎?“文滅質(zhì),博溺心”二語,誠三代以下之藥石也。承上文積衰之后,深致其慨,落出“隱”字,蓋世道交喪,所學不行,則當明志,此遞入俗思之線索也。此節(jié)篇法最巧,讀之止是一順說去。(同上)
是篇針線最密,其一路牽上搭下之法,蘇家往往竊之見奇。(清徐廷槐《南華簡鈔》引蔣金式語)
此篇上半篇言養(yǎng)恬之道,在上則天下至一,不恬則天下皆亂;后半篇言士知養(yǎng)恬之道者,必不以小知自是,而好辯以求勝,其于儻來之外物,毫無所動于中,不然則蔽蒙之甚,且至于倒置,不可謂士矣。(清陸樹芝《莊子雪》)
戰(zhàn)國時世衰道微,其病皆中于俗學俗思。莊子目擊世變,惠此一卷冰雪之文,作中流之砥柱,障百川而東之,真衛(wèi)道之深心,迫而不能自已也。尤妙在中幅一句一轉(zhuǎn),沉郁蒼涼,音流簡外。悵望千秋一灑淚,可想見其寄慨之遙深矣。(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
上一篇:《秋水·莊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胠篋·莊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