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復夢》簡介|鑒賞
清代白話長篇人情小說,一百回,是《紅樓夢》續書中篇幅最大的一部。題“紅香閣小和山樵南陽氏編輯”, “款月樓武陵女史月文氏校訂”,陳少海撰。書前有作者之妹陳詩雯序和作者自序,均寫于清嘉慶四年(1799),上距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的刊行,不到十年。又有《凡例》二十九則?,F存較早刊本為嘉慶十年(1805)金谷園本和本衙藏板本。又有嫏嬛齋刊本、平湖寶蕓堂刊本等。排印本有光緒二年(1876)申報館仿聚珍版本,石印本有民國六年(1917)上海榮華書局本、民國十二年(1923)啟新書局本等。一九八八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和北京大學出版社分別有新的校點本問世。
陳詩雯序對作者的才華多所美譽,并說: “問天不語,傷心代人訴衷腸;補天何難,有情的都成眷屬。”涉及到作書宗旨。自序則宣明作書本意是“敘天倫之樂事”,并說: “天倫,人之所同,而樂之之夢境不一,斷無彼人之夢,而我亦依樣胡蘆夢之之理”。因而在情節和寫法上要另辟蹊徑。 《凡例》則說,此書本于《紅樓夢》而另立格局;此書仿《聊齋》之意,為花木作小傳。又說,卷中無淫褻不經之語,非若《金瓶》等書;此書不學才子佳人小說的陳腐舊套。從內容中還可看出,本書也受到《水滸傳》、 《西游記》等書的深刻影響。
全書以鎮江世家祝府為主,以原書南京賈氏榮國府為副。原書已故的一些人物,其肉體早已轉生他地, 因而死后靈肉合一,其年齡仍與原書仿佛,如賈寶玉轉生的祝夢玉與榮府薛寶釵仍是姊弟關系。這樣,前后兩世人,仍是同代人。全書主要內容,就是寫這些人的悲歡離合、社會理想及功名事業。書中祝府正當顯赫之時,祝母位似賈母,比之更能推己及人,惜老憐貧。到了年節,并不只顧坐家享樂,而是派夢玉等人到街坊上走訪貧寒之家,多所救助。對于族人更有許多接濟。祝夢玉生有異稟,性情與賈寶玉略同,但對女性更為尊重,不論老少、美丑,一律熱心相待。越是丑陋的,越加同情。他認為這些人, “媸皮裹著妍骨”,世無伯樂,無人能夠理解她們。他對富貴人家的奢侈靡費的生活也感到厭惡,認為是一種罪過。他自己有所欲求,便想到別人也一定會有同樣的欲求,因而主張與人相處,應當同苦同樂,不分彼此。他妻妾雖多,但不在枕席之愛,而是心靈契合,互為知己。妻妾之間也無正副、嫡庶的界限,大家親如姊妹。至于賈府,此時多剩女眷,主要有王夫人、薛寶釵、賈探春、賈珍珠(即襲人)等。回到南京后,在女眷的操持下,家業也在復興。王夫人等與祝母一樣,也不忘敦倫睦族,把家產分給貧寒的同族經營。對佃戶也不苛求,該免租稅的便不再追討。探春是祝家的養女,寶釵是夢玉的姊妹,因而,祝母對此二人極為器重,把家事全部交給她們掌管。這樣,賈祝兩府,雖是兩姓,形同一家。特別是寶釵、夢玉等這些年齡相仿的青年一代,不論男女、尊卑、行輩、貴賤、生死,共同結拜為兄弟姊妹,大伯與弟媳也兄妹相稱,嬸娘與侄媳也改稱姊妹。 其誓詞是: “貧賤勿棄,患難扶持。雖富貴,勿相忘。”這頗有梁山泊英雄聚義之概。后來,邊境有外敵入侵,這些人以民間義兵的名義前去參戰,多立戰功。因而得到皇帝的封賞。在他們進京朝拜時,重返大觀園,憑吊舊居。全書至此結束。
綜上可見,全書是以寫理想為主的,作者筆端常帶感情,因而不少段落具有較強的抒情性。作者注意到了貧富不均、階級對立的問題,因而提出了一種還很朦朧的“均財”思想,認為不考慮貧賤者的處境,富貴者終究也不會有好下場。作者注意到了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故極力主張顯揚女性,并認為貧賤女子更為善良可貴,在經世致用等方面,女子并不亞于男子,甚至比男子更有作為。作者也注意到了,尊卑貴賤的差別,也是社會不幸的根源之一,因而別出心裁地大寫結義一事,流露出一種空想的社會平等思想。在婚姻性愛方面,對于靈與肉的問題,作者特別強調“靈”的一面,這是對統治階級肉欲橫流、糟蹋女性的一種反撥。同時,還應指出,以愛情為男女結合的基礎是近代婚姻的特點,因此,作者強調“靈” (即心靈契合)的一面是帶有近代色彩的??傊?,作者以上這些思想,盡管還是初步的,朦朧的,但與當時社會上的個性解放思潮和同情人民的人道主義思潮是相呼應的。書中也難免存在庸俗的、陳腐的一面。如企圖彌合階級矛盾、不反對多妻制等等。
藝術上,本書既有描摹人情世態的紅樓筆法,也有幻設鬼神怪異的聊齋筆法,甚至還有英雄傳奇的熱鬧場景。洋洋百回,場面宏大。從北京寫到南京,從南京寫到邊境。既寫和平,又寫戰爭??偟恼f來,本書是一部寫理想的浪漫主義作品。因而對于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似乎更有裨益。本書在藝術上的一個主要缺陷是人物性格不夠鮮明。主人公祝夢玉的性格與賈寶玉類似。眾多女性,雖有時也寫得口吻生動,但總的看來,使人有雷同之感。
本書問世不久,便引起人們的重視。姚燮在《讀紅樓夢綱領》中指出: “是書氣魄頗大,雖不及前,亦多可驚可喜者?!睉B度較為客觀。包括本書在內的所有《紅樓夢》續書,當然都不能和原著相比,但不能一筆抹殺,而宜具體分析,對其民主性的一面和藝術上的某些長處,仍須給予必要的肯定。
上一篇:《紅樓圓夢》簡介|鑒賞
下一篇:《紀聞》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