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典籍論·總集·瀛奎律髓
《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元紫陽居士虛谷方回萬里選唐宋五七律數千,分類如卷。自言: 其所選,詩格也; 所注,詩話也; 雖博,不及別體。(高儒 《百川書志》)
《瀛奎律髓》 不可讀。間有宋詩純駁于心,發語或唐或宋,不成一家,終不可治。《瀾言長語》曰:“若讀瀛奎律髓,要人自擇。” (謝榛《四溟詩話》卷二)
元初歙人方回,取唐五七言律詩,合宋人所作,分門類,每門一卷,共四十九卷,并加注釋。中間評榷引證,亦有合者。但分門各冠小引,及以“瀛奎”為兩代取義,總癡絕人勾當爾。(胡震亨 《唐音癸簽》卷三一)
采唐宋五七言律,以登覽、朝省等為類,凡四十九卷。每卷首多錄陳、杜、沈、宋之詩,故多有可觀。中錄晚唐,實無足取。后采宋人過半,讀之頗為悶絕。大意兼詩話為之,然于正體多不相及,而于許渾尤加詆毀,是以新奇意見為主,而不以音節氣格為主也。其錄黃陳諸子,聲調多偏,深晦為甚。其盛推黃、陳皆屬夢語。中既詆許渾,而他類渾者又取之,蓋習于宋人議論,而實無己見。然則陳、杜、沈、宋之取,特借以壓服人心。至子美僻調亦多錄之,乃挾天子以令諸侯耳。學者識見未定,斷不可觀。十三卷以后,議論愈謬。且以茶、酒、梅花、雪、月系于前,而以陵廟、邊塞、旅況、遷謫系于后,尤為謬甚。嚴滄浪云:“唐人好詩,多是征戎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蓋此公與此題初不相契也。其序曰:“瀛者何? 十八學士登瀛洲也。奎者何? 五星聚奎也。”斯登也,斯聚也,而后八代五季之義弊革也。讀之可發一笑。其所選多非作者,姑不暇論。(許學夷 《詩源辯體》卷三六)
方回選《瀛奎律髓》,雖推尊少陵,其實未曾夢見,佳者多遺,閑泛者悉錄。至注解唐人詩,尤多舛謬。(賀裳《載酒園詩話》 卷一)
方虛谷《瀛奎律髓》,去取評點,多近凡庸,特便于時下捉刀人耳。(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
其選詩之大弊有三: 一曰矯語古淡,一曰標題句眼,一曰好尚生新。夫古質無如漢氏,沖淡莫過陶公,然而抒寫性情,取裁風雅,樸而實綺,清而實腴; 下逮王、孟、儲、韋,典型具在。虛谷乃以生硬為高格,以枯槁為老境,以鄙俚粗率為雅音,名為遵奉工部,而工部之精神面目迥相左也。是可以為古淡乎?“朱華冒綠池”,始見子建;“悠然見南山”,亦出淵明。響字之說,古人不廢。暨乎唐代,鍛煉彌工,然其興象之深微,寄托之高遠,固別有在也。虛谷置其本原而拈其末節,每篇標舉一聯,每句標舉一字,將舉天下之人而致力于是,所謂溫柔敦厚之旨,蔑如也; 所謂文外曲致,思表纖旨,亦茫如也。后人纖仄之學,非虛谷階之厲耶? 贊皇論文,謂“譬如日月,終古常見,其光景常新”。人生境遇不同,寄托各異,心靈浚發,其變無窮,初不必刻鏤瑣事以為巧,捃摭僻字以為異也。虛谷以長江、武功一派,標為寫景之宗,一蟲一魚,一花一木,規規然摹其性情,寫其形狀,務求為前人所未道,而按以作詩之意,則不必相涉也,《騷》、《雅》 之本意,果若是耶?是皆江西一派先入為主,而變本加厲,不知所返也。至其論詩之弊: 一曰黨援,堅持一祖三宗之說,一字一句,莫敢異議。雖茶山之粗野,居仁之淺滑,誠齋之頹唐,宗派茍同,無不袒庇。而晚唐、昆體、江湖、四靈之屬,則吹索不遺余力,是門戶之見,非是非之公也。一曰攀附,元祐之正人,洛、閩之道學,不論詩之工拙,一概引之以自重,本為詩品,置而論人,是依附名譽之私,非別裁偽體之道也。一曰矯激,鐘鼎山林,各隨所遇,亦各行所安。論人且爾,況于論詩? 乃詞涉富貴,則排斥立加,語類幽棲,則吹噓備至,不問其人之賢否,并不計其語之真偽,是直詭托清高,以自掩其穢行耳。(文人無行,至方虛谷而極。周草窗所記,不忍卒讀也。) 又豈論詩之道耶? 凡此數端,皆足以疑誤后生,瞀亂詩學,故不可不亟加刊正也。(紀昀 《瀛奎律髓刊誤序》)
《瀛奎律髓》 四十九卷、元方回撰。……是書兼選唐、宋二代之詩,分四十九類。所錄皆五七言近體,故名 《律髓》,自序謂取十八學士登瀛洲,五星聚奎之義,故曰“瀛奎”,大旨排西昆而主江西,倡為“一祖三宗”之說,一祖者,杜甫; 三宗者,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也。其說以生硬為絕筆,以粗毫為老境,以煉字為句眼,頗不諧于中聲。其去取之間,如杜甫《秋興》惟選第四首之類,亦多不可解。然宋代諸集不盡傳于今者,頗賴以存。而當時遺聞舊事,亦往往多見于其注,故厲鶚作 《宋詩紀事》,所采最多,其議論可取者,亦不一而足,故亦未能竟廢之。( 《四庫全書總目》
方回選唐宋近體,名《瀛奎律髓》。于情景、虛實之間三致意,而尤以山谷、后山、簡齋為歸。人又疑其務江西一派,難調眾口如是。(胡壽芝 《東目館詩見》卷四)
方虛谷《瀛奎律髓》一書,行世已久,學詩者頗奉為典型,吳孟舉至懸諸家塾以為的。海虞馮氏嘗有批本,方氏左袒江西,馮氏又左袒晚唐,負氣詬爭,矯枉過正,亦未免轉惑后人。若非得紀師批本,則謬種蔓延,何所底止?紀本有序,別白是非,大旨已具,讀方書者,不可不先讀此篇也。(梁章鉅 《退庵詩話》)
上一篇:唐詩·題材作法論·題材·游仙
下一篇:唐詩·作家論·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