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冥記》簡介|鑒賞
志怪小說。舊題東漢郭憲撰。又稱《漢武洞冥記》、 《漢武帝別國洞冥記》、 《別國洞冥記》等。 《隋書·經籍志》著錄為一卷,題郭氏撰。兩《唐志》并作四卷,題郭憲撰。蓋亦偽托。今通行本作四卷,共六十條。郭憲本人是方士,他在《洞冥記序》中稱贊武帝的求仙活動,認為武帝“洞心于道教”,“窮神仙之事”,所以武帝“于漢世盛于群主”。他搜集武帝時的傳說,以補今籍舊史之闕,洞達神仙冥跡之奧妙。 《洞冥記》卷三云: “天漢二年,帝升蒼龍閣,思仙術,召諸方士,言遠國遐方之事。唯東方朔下席操筆,跪而進。帝曰: ‘大夫為朕言乎?’朔曰: ‘臣游北極,至種火之山,日月所不照,有青龍銜燭火以照。山之四極亦有園圃池苑,皆植異木異草。有明莖草,夜如金燈,折枝為炬,照見鬼物之形。仙人寧封常服此草,于夜暝時,轉見腹光通外,亦名洞冥草。’”洞冥草之義,正與書名題意相符。
《洞冥記》所記遠國遐方之事物,都是同漢武有關的神仙怪異之事物。全書各則圍繞武帝求仙這個中心,雜記各種逸聞、仙丹靈藥、奇花異木、珍禽怪獸等。如:有祗國所獻金鏡,能照見魑魅;都夷香,吃一片則歷月不饑;丹豹髓燈,夜暴雨而光不滅;躡空草,食之能空中孤立,足不躡地;數過國獻的龜能言語;三青鴨可以化為三小童。還有:神精香草、飛骸獸、玉燕釵、馬肝石、紫輕梨、琳國玉葉李、龍尾墩、駮騾、細鳥、萬歲不枯木、照月珠、吉云神馬、懷夢草、黃蛇珠、五味卻眠草、獸鳴星、鳴鴻刀、鵲化龍、獻火龍、百足蟹、開日樹、翅雞菱、遠飛雞、青金樹、五時雞、舞日鵝、女香樹等,都屬神異傳說,卻也曲折地反映了武帝時四方各國所貢形形色色珍品,無奇不有。有些記載,如《洞冥記》卷三云: “帝常見慧星……星出之夜,野獸皆鳴,別說謂之獸鳴星。”這可能反映了當時出現的隕石、慧星、地震等自然現象。
《洞冥記》有關武帝及東方朔的傳說大多為他書所不載,大大豐富了武帝傳說系統。例如,卷四記武帝問東方朔求不老之藥:“武帝末年,彌好仙術,與東方朔狎昵。帝曰: ‘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 ‘臣能使少者不老。’帝曰: ‘服何藥耶?’朔曰: ‘東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烏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帝曰:‘子何以知乎?’朔曰: ‘臣小時掘井,陷落地下,數十年無所記寄。有人引臣欲往此草,中隔紅泉不得渡,其人以一隻屐與臣,臣泛紅泉,得至此草之處。臣采而食之。其國人皆織珠玉為業,邀臣入云端之幕,設玄珉雕枕,刻黑玉、銅鏤為日月云霄之狀,亦曰縷云枕。又薦蛟毫之白褥,以蛟毫織為白褥也。此毫柔而冷,常以夏日舒之,因名柔毫褥。又有水藻之屏,臣舉手試之,恐水流濕其席,乃其光也。”以神異的色彩記武帝之冥想。又如記武帝所幸宮人名麗娟, “玉膚柔軟,吹氣勝蘭,不欲衣纓拂之,恐體痕也。” “帝常以衣帶縛麗娟之袂,閉于重幕之中,恐隨風而去也。”把此宮女也寫得飄飄欲仙。
《洞冥記》屬地理博物體志怪,因為其主要內容記“遠國遐方之事”,和同樣以武帝傳說為內容的《漢武故事》很不相同。遠國遐方之事本是地理博物體志怪重要內容之一。但《山海經》、《神異經》、《括地志》等記,大抵是恍惚朦朧,基本沒有事實依據。此書所記雖帶有怪異色彩,但相比之下卻較為平實,它是武帝時西域諸國的傳說化。《洞冥記》描寫比較細致具體,文字比較靡麗,故譚獻評其“辭藻豐縟,有助文章。”(《復堂日記》卷五)
上一篇:《永慶升平后傳》簡介|鑒賞
下一篇:《濃情快史》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