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抒寫溪亭蕩舟野游的《如夢令》,究竟是作者哪一年的作品,迄今未有定論。但從小令明快的調子,主人公鐘情山水,喜歡野游,且充滿少壯的志趣和歡樂來看,應該說是李清照早期之作。
小令以明白如話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年在溪亭野游晚歸的情景。從內容看,可分三層。
第一層,一、二兩句。首句點出野游的地點和飲酒的時間。野游的地點是溪亭。“溪亭”,天下名泉,位于作者家鄉濟南,這兒泉水清冽,風景秀麗,是作者向往之地。“日暮”,即黃昏。“日入而息”,黃昏該是回家的時候,但作者卻暢懷開飲,這不但說明她游興甚濃,也說明她酒興甚濃。濃到什么程度,“沉醉不知歸路”,竟然醉倒溪亭,連回家都忘卻了。
第二層,三、四句。寫歸舟迷途。歸舟何以會迷途?是由于“晚回舟”。“興盡晚回舟”的“興盡”,蘊義豐富,它一方面包含著上述的“游興”和“酒興”,反映出作者無憂無慮、恬淡閑適的心緒,另一方面也說明歸舟為什么晚回。“興盡”逼出“晚回舟”,“晚回舟”卻淋漓盡致地回答了迷途的原因。
第三層,五、六、七句。寫歸舟尋路。“爭渡”疊用,凸現了作者迷途的慌亂和尋路的急切心情。“驚起”句雖寫宿鳥因受驚而起飛,但在構思上和“深山藏古寺”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和尚在山泉邊舀水而令人想到山里有寺廟,宿鳥的驚飛,不同樣使人想到歸舟在“藕花深處”如何地東撞西闖,奮力掙扎,極欲擺脫困境的形象么?這是多么神妙的弦外之音,畫外之境啊!
再回頭看,小令開頭冠以不容忽視的“常記”(也有版本為“嘗記”),“常記”,是作者追憶的口吻,但更多的卻是說,這次野游晚歸,有值得常記的地方。且不說日暮溪亭誘人的黃昏景色,或作者醉倒天下名泉的頹然形象值得追憶了,單是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的前前后后的深邃意境,就大有回味的地方。不是么,彌漫著荷花、荷葉香的寧靜的初夜;輕快歡樂的小舟由于暝色而突然迷失了路;于慌亂中主人公不能自已地輕喚著“怎么渡呀?怎么渡呀”,當覓到歸路時又爆出不可遏制的陣陣狂喜;驚起的鷗鷺飛上了碧藍碧藍的天空打破了夜的靜謐。這些如詩如畫的一個個鏡頭,是如此濃重地抹上了作者的記憶之幕。
小令意境是如此的幽深、鮮活,藝術上又是如此的成功,這除了作者純熟高妙的筆法之外,不能不追溯作者特異的感受生活的能力了。作者出身名門,又是書香子弟,加之性別的限制,早年很少出游,一旦出游,無不柳暗花明,無不感到新鮮,攝入筆端,自然是清新、美麗的畫幅了。
上一篇:(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秦觀《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