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堯臣
蘇幕遮·露堤平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這是寫雨后初晴的晨景。平堤道上多露,遠處炊煙裊裊;江天一片,亂草萋萋,只有那剛長出來的韭菜,一下子好像換上了美麗的春裝。嫩綠的顏色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是如此地悅目、宜人。
詞的上片,就是這樣一幅游子眼中的春景圖。它和煦、溫馨,充滿勃勃生機。反映了游子心中的快慰、欣悅、舒暢。
“獨有庾郎年最少”中的“庾郎”,是用的一個典故:南齊庾果之為尚書駕部郎,家清貧,食唯有韭菹、瀹韭、生韭、雜菜。任昉戲之曰:“誰謂庾郎貧?食鮭常有二十七種。”三九二十七,音諧三韭。唐陸龜蒙《中酒賦》云:“周子之菘向晚,庾郎之薤初春。”(薤,韭類)故此地“庾郎”引申為韭菜,借喻初春景象。“窣地春袍”句,“窣地”,突然地。突然地換上了春裝。
下片接著寫游子久出不歸,思婦悠悠春怨。“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句中的“王孫”,不一定指王者之孫,此處可作“公子”解,指離家遠出的游子。“接長亭”和“迷遠道”實為一意。古代大路邊有給行人歇腳的亭子。相傳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李白《菩薩蠻》詞中有“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之句,是說回家的路途遙遠,可作此句注釋。遠出的游子,貪戀野地風光,忘記了約好的歸期。如今是“落盡梨花”,春天又完了,心中思念的人兒依舊杳無信息。少婦每天每天地盼望著,眼看著快要下山的“殘陽”,照耀著逐漸老去的“翠色”,心中黯然神傷,充滿了無限的悲苦與失望。“翠色”一詞,除指自然界的翠色外,可能也暗示少婦隱約地擔心自己容顏的“翠色”,將隨時光而衰老。果如此,游子將更加歸來無望。“和煙老”之“和”意為“連”。即“翠色連煙都一塊老了。”
縱觀全詞,是寫游子不歸,思婦幽怨之情。詞人通過寫景來達到描給心理活動的目的。全詞共八句,句句不離景,而又句句都寫情。詞人把主人公復雜的內心活動、幽怨纏綿的感情,不著一絲痕跡地包孕在美麗的景色之中,可謂天衣無縫。手法巧妙而含蓄,語言清麗而自然。
上一篇:(五代)韋莊《思帝鄉·春日游》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