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炎
清平樂·候蛩凄斷
候蛩凄斷,人語西風岸。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這首小令看似寫古代傳統的悲秋題材,但若聯系作者的身世和令作中的整個意境,就不難發現這是一首借寫悲秋之愁而實抒故國之思的小令。
小令的上闋側重寫景,頭二句從聽覺而來,“候蛩凄斷,人語西風岸”。作者夜來難以入寐,故窗外之聲聽來格外清晰。有凄切的蟋蟀鳴聲,有瑟瑟的秋風聲,和江岸上人們的說話聲。而這些,制造了一種凄楚的氛圍,反映了作者的凄苦心情。同時,從能聽見江岸人語聲來看,可以知道作者住在江邊,暗示了他的旅人身份和心情凄楚的原因。后二句從視覺而來。“月落沙平江似練”,沙平,即平沙。時間在推移,月亮已落下地平線去,天已微露曙光,靜如白練的大江呈現在眼前。這句化用南朝謝朓“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詩句,但比之似更凝練、豐滿。“望盡蘆花無雁”,極目遠眺,只有無際的蘆花,哪有雁兒的蹤影?這里作者暗用了“雁足傳書”的典故,無雁,喻故友親朋杳無音訊。
上闋四句構成一幅蕭瑟的秋江圖。“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在這幅圖的背后,我們可以看見一位“萬里悲秋獨作客”的游子形象,窺見他從夜間側耳聆聽到天曉起身“望盡”的思想感情發展過程。
小令的下闋側重抒情。“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蘭成”,南朝梁詩人庾信小字蘭成,他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亡后又仕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他雖身居高位,猶念南朝,著有《哀江南賦》,后世常以“蘭成”借指不得已而身事兩朝的文人。這里作者顯然是以之自比。“愁損”,意謂愁瘦了,“夜夜關情”,顯然是像庾信一樣夜夜思念故國的含蓄說法。“夜夜”,既然照應了上闋的“望盡”,又是感情的進一步發展,由對故人的懷念,擴展到對故國的懷念。末二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正是“夜夜關情”,故而愁緒滿懷,聽著西風吹拂梧桐落葉的聲音,更是心潮難平。俞陛云評曰:“‘梧葉’十二字如絮浮水,如露滴荷,雖沾而非著,詞中勝境,妙手偶得之。歐陽公賦‘秋聲’,從廣大處落筆,此從精微處著想,皆極文詞之能事。”梧桐葉上聽秋聲向來是文人們言愁時所喜用的意象,但張詞中這兩句的內涵恐怕就不是一般文人的言愁悲秋所能概括得了的。在這“如絮浮水,如露滴荷,雖沾而非著”的風格背后,實蘊藏著深深的家國淪亡之悲愁。“末句最當留意,有有余不盡之意始佳”(張炎《詞源》),本首末二句之耐人尋味,其原因恐怕就在這兒。
關于這首小令還有這么一個故事,據《珊瑚網·名畫題跋》卷八載:姑蘇汾陽湖天居士陸輔之家中有一歌伎,名曰卿卿,以才色見稱,陸之友人張炎曾寫《清平樂》詞相贈。但下闋第二句原為“多情因為卿卿”,后改。二十一年后,陸輔之致仕歸來,張炎和卿卿均已去世,陸輔之畫一幅《碧梧蒼石圖》,依張詞韻和了一首,連并張詞題在畫卷上端以為紀念。很顯然,張詞的原作不過是贈歌伎的艷情之作,而一句之改,使得整首小令在主題和意境上發生了質的深化。
清人樓儼評張炎詞時曾說:“其章法、句法俱超,清虛騷雅,自成一家。迄今讀集中諸闋,一氣舒卷,不可方物,信乎其為山中白云也(《詞林紀事》)。”這首小令也有這樣的特色。
上一篇:(五代)馮延巳《清平樂·雨晴煙晚》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