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炎
朝中措·清明時節雨聲嘩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張炎一生大致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其創作亦可作如是觀。31歲以前,身為貴胄公子,其詞作內容不過花前月下,歌舞彈唱。宋亡后,詞風發生了很大變化。亡國之痛的哀怨成了他抒寫的主要內容,從而較充分真實地反映了宋末元初這一階段的人們的身世遭遇和心理狀態。張炎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庚寅(1290),即他43歲那年,曾經北上大都燕京(或說此行是為尋求政治出路,或說是應召為寫金字藏經而去的),但在京都只住了一年便又南返了。途中寫了不少詞作,《朝中措》便是在此行途中寫的。
唐杜牧《清明》詩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確,清明時節為他鄉旅客是一件令人愁苦的事,更何況此時他又是南宋遺民,有如斷梗漂萍;為謀仕途,偃蹇而返,感慨、傷感之情難免油然而生,這首小令便籠罩在這種情感之中。首二句寫清明時節冒雨出游,以排遣客中寂寞。點明時令的同時,兼寫出游的見聞。畫面上的不平靜,實則是內心不寧靜的反映。“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次二句寫抬頭望見盛開的梨花,仿佛連梨花也冷冷地瞧著自己,在責怪這時候還在異鄉游蕩。本來是人看梨花,卻反說是花看人,而且是“冷看”。游子的不安心情,表現得既巧妙又真切。“翻”,此作反面解。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因感傷國破,觀花也覺得花在濺淚,聞鳥啼也覺其叫得驚心。杜詩用的是移情于物之法,張詞此句亦有同工之妙。“人生苦戀天涯”,作為前朝遺民,家國俱亡,家即天涯,天涯即家,這或許便是作者要苦苦眷戀天涯的緣故吧。上闋因景生情,融情入景,二者結合得極為自然。
下闋開首過渡到對少年時輕狂生活的回憶。“燕簾鶯戶”是借指歌樓舞榭,“云窗霧閣”,唐韓愈《華山女》詩云:“云窗霧閣事慌惚,重重翠幔深金屏。”此亦借指高樓深院,此時作者正陷入對以往快樂生活的回憶與遐想之中,而今這一切都成為過去。“酒醒啼鴉”,驀地,酒后的這一切幻覺被啼鴉打斷,獨立蒼茫,無所適從,留下的是一片愴然,適才的回憶與遐想都成了水中之月、鏡中之花了。這里酒后凄惻之情景雖不明言,而讀者心中自能體會。結句寫酒醒折得楊柳,卻無處可插,典型地反映了一個遺民無家可歸的內心隱痛。據史載,張炎的故家在宋亡后便被元人侵占,其實,品評詩詞,未必要一一去坐實考證。因為詞句中的情感是一個浪跡天涯的遺民所必然有的。在《清平樂》(樂芳人杳)中作者也有“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這樣觸景生情的句子。
近人俞陛云評此令道:“司馬周南留滯,貽笑梨花;幼安遼海無家,空攀楊柳,是善于怨悱者。”作者的這種“怨悱”是不應被視為一般的浪跡天涯游子的“怨悱”,因為在這種情感的深層是故國之思、黍離之悲。
這首小令在意境上寫得較虛,顯得相當空靈、騷雅。如“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燕簾鶯戶,云窗霧閣”。尤其是結句,作者寄情于楊柳,令人一唱三嘆,顯得曲折多姿,余意不盡。這正如他自己所言:“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無味”(《詞源》)。
上一篇:(宋)朱敦儒《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五代)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