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劉秉忠
踏沙行·白日無停
白日無停,青山有暮。功名兩字將人誤。褊懷先著酒澆開,放心又被書收住。一味閑情,十分幽趣。夢哦芳草池塘句。東風(fēng)吹徹滿城花,無人曾見春來處。
身在仕途的人往往在倦于人事之際而生出對故山故水的思念。即或故鄉(xiāng)山水不可得之,也會時生自放于山水之間、縱情自娛的欲望。劉秉忠這首《踏莎行》,便是此種心理的折射。
劉秉忠初從釋氏,又深于《易經(jīng)》,早年平居蔬食,隱于巖壑間,曾自號“藏春散人”。在十七歲時曾為邢臺節(jié)度使府令史,不久便也棄去。本來,“隱逸”是中國古代一種獨(dú)特的文化現(xiàn)象,信奉《莊》、《老》、釋氏而走此路者代不乏人,但是,倘若由隱而仕,對一個性喜一丘一壑的人來說,自己曾經(jīng)有過枕石漱流的經(jīng)歷,便無疑會時時襲上心頭的。劉秉忠正是這種由隱而仕的人。(他在元初被拜為太保,參領(lǐng)中書省事。卒贈常山王,謚文正)。
“白日無停,青山有暮。”首句便慨嘆年命短暫,倘若自己再不光顧舊山,則對于人生來說,“青山總有黃昏時”,即自己以后可能再也無緣一往了。后一句“功名兩字將人誤”補(bǔ)足前語:總是因?yàn)樽约壕炷罟γ乳e便將夙愿(歸山就隱之志)拋卻了。一個“誤”字,不知多少人道過!其中包含著作者對碌碌仕途行為的懊悔。“褊懷先著酒澆開,放心又被書收住。”“褊”者,窄也。為能吟成“歸去來”,作者曾以酒澆愁腸(“褊懷”其實(shí)是作者對不能歸隱的一種自責(zé)),但是,才一放開心,抬眼一見案頭之書,自己的心思又被它吸引了。真是欲罷不能,欲歸不得。
“一味閑情,十分幽趣。”說明隱居的閑情幽趣令詞人日夜?fàn)磕c,可是,下一句“夢吟芳草池塘句”的“夢”字,卻一語點(diǎn)破這種境界如今只能在夢中尋覓了。“芳草池塘句”系由點(diǎn)化謝靈運(yùn)“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兩句而來,謝氏這聯(lián)詩被認(rèn)為是散淡閑適心情的寫照。此詞的最后兩句“東風(fēng)吹徹滿城花,無人曾見春來處”與宋人辛棄疾的“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同一機(jī)杼,辛詞重在“城中”和“溪頭”的對比而說明真正自在清新的生活是在山野間,而劉詞則在對滿城花落、流光暗度的怨悵中,又一次明顯地逗出欲長揖公卿、歸居園田的心情。
整首詞,一直由一種厭倦人事、欲棄世隱遁的調(diào)子連貫著,曲曲折折地道出作者身處兩難之中的悵惘心情。
上一篇:(宋)姜夔《踏沙行·自沔東來》原文賞析
下一篇:(明)王鴻儒《踏沙行·賞菊》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