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瑞岳
一個城市
有一個城市的回憶
鑄成它特有的銅像
矗立在廣場中央
一個城市
有一個城市的愿望
雕成它特有的石像
矗立在十字街頭
你
我
中午
在哪座雕塑下
都是在這個城中長大
卻沒有銅像的回憶
和
石像的愿望
中午太陽捐給雕塑許多金幣
無論銅像
還是石像
都接受了它的饋贈
在廣場中央
在十字街頭
在自己的城市里
我們也用它的捐款
鑄自己回憶的銅像
雕自己愿望的石像
車前子
此詩系青年詩人車前子(顧盼)1983年4月發表于《青春》的組詩《我的塑像》(四首)中的第一首。
時代的巨變,使人們對事物的感受和思考的方式也隨之產生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有著歷史的繼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既不可避免地汲取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又有著鮮明的現代理性和時代精神。詩人面對著每一個城市所特有的驕傲——城市雕塑,卻有著自己的獨特情感和思維方式:既承認“在這個城中長大”,又坦白“卻沒有銅像的回憶/和/石像的愿望”,并豪邁地提出要“鑄自己回憶的銅像/雕自己愿望的石像”。這種當代青年敢于告別昨天,告別舊我,放眼于未來,放眼于創新的革命活力和凌云壯志,不禁使我想起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千古名句。
詩中所強調的自我,并非詩人個人,而是“你/我”、“我們”。換言之,這正是當今年輕的一代,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中奮力搏擊的一代。對于他們,絕不能再用“九斤老太”的口吻要其完全按照老一輩的模式去思考和生活。在時代的激烈變革之中,難道他們不應該“鑄自己回憶的銅像/雕自己愿望的石像”嗎?更何況,他們同樣沐浴在“中午/太陽”那燦爛的陽光之下。
在藝術上,詩人用敏銳的目光選擇素材,捕捉日常習見的“城市雕塑”去抒發情懷,既富于這一物象歷史的總結,又引發出青年一代創基立業的心聲,在嶄新的情感組合方式中揭示了當代青年對自己和時代的深刻認識,是這首詩之所以成功的關鍵。詩的節奏也耐人尋味,前兩段速度徐緩,旋律復疊,因為那是敘說過去的故事;第三段節奏短促,句式變化較大,仿佛年輕的一代在褒貶揚棄;最后一段,節奏趨于平復,顯得舒展而豪邁,結尾處更給人以斬釘截鐵般的果敢、堅定之感。詩中某些句子的比喻也頗為新鮮、貼切,例如“中午/太陽捐給雕塑許多金幣”,就是極為瑰麗的想象,且富有現代商品經濟的觀念和時代的新鮮感。
上一篇:地鐵車站
下一篇:復活了的擲鐵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