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阿Q正傳(節選)》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魯迅
第七章革命
宣統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將搭連賣給趙白眼的這一天——三更四點,有一只大烏篷船到了趙府上的河埠頭。這船從黑魆魆中蕩來,鄉下人睡得熟,都沒有知道;出去時將近黎明,卻很有幾個看見的了。據探頭探腦的調查來的結果,知道那竟是舉人老爺的船!
那船便將大不安載給了未莊,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搖動。船的使命,趙家本來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卻都說,革命黨要進城,舉人老爺到我們鄉下來逃難了。惟有鄒七嫂不以為然,說那不過是幾口破衣箱,舉人老爺想來寄存的,卻已被趙太爺回復轉去。其實舉人老爺和趙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難”的情誼,況且鄒七嫂又和趙家是鄰居,見聞較為切近,所以大概該是伊對的。
然而謠言很旺盛,說舉人老爺雖然似乎沒有親到,卻有一封長信,和趙家排了“轉折親”。趙太爺肚里一輪,覺得于他總不會有壞處,便將箱子留下了,現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黨,有的說是便在這一夜進了城,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里,本來早聽到過革命黨這一句話,今年又親眼見過殺掉革命黨。但他有一種不知從那里來的意見,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罷,”阿Q想,“革這伙媽媽的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
阿Q近來用度窘,大約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間喝了兩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飄飄然起來。不知怎么一來,忽而似乎革命黨便是自己,未莊人卻都是他的俘虜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聲的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莊人都用了驚懼的眼光對他看。這一種可憐的眼光,是阿Q從來沒有見過的,一見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興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
得得,鏘鏘!
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
悔不該,呀呀呀……
得得,鏘鏘,得,鏘令鏘!
我手執鋼鞭將你打……”
趙府上的兩位男人和兩個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門口論革命。阿Q沒有見,昂了頭直唱過去。
“得得,……”
“老Q,”趙太爺怯怯的迎著低聲的叫。
“鏘鏘,”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會和“老”字聯結起來,以為是一句別的話,與己無干,只是唱。“得,鏘,鏘令鏘,鏘!”
“老Q。”
“悔不該……”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這才站住,歪著頭問道,“什么?”
“老Q,……現在……”趙太爺卻又沒有話,“現在……發財么?”
“發財?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們這樣窮朋友是不要緊的……”趙白眼惴惴的說,似乎想探革命黨的口風。
“窮朋友?你總比我有錢。”阿Q說著自去了。
大家都憮然,沒有話。趙太爺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點燈。趙白眼回家,便從腰間扯下搭連來,交給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Q飄飄然的飛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經醒透了。這晚上,管祠的老頭子也意外的和氣,請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兩個餅,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點過的四兩燭和一個樹燭臺,點起來,獨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說不出的新鮮而且高興,燭火像元夜似的閃閃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來了:
“造反?有趣,……來了一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都拿著板刀,鋼鞭,炸彈,洋炮,三尖兩刃刀,鉤鐮槍,走過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這時未莊的一伙鳥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饒命!’誰聽他!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留幾條么?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
“東西,……直走進去打開箱子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擺了錢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趙家的罷。自己是不動手的了,叫小D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趙司晨的妹子真丑。鄒七嫂的女兒過幾年再說。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嚇,不是好東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腳太大。”
阿Q沒有想得十分停當,已經發了鼾聲,四兩燭還只點去了小半寸,紅焰焰的光照著他張開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來,抬了頭倉皇的四顧,待到看見四兩燭,卻又倒頭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遲,走出街上看時,樣樣都照舊。他也仍然肚餓,他想著,想不起什么來;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開步,有意無意的走到靜修庵。
庵和春天時節一樣靜,白的墻壁和漆黑的門。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門,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幾塊斷磚,再上去較為用力的打,打到黑門上生出許多麻點的時候,才聽得有人來開門。
阿Q連忙捏好磚頭,擺開馬步,準備和黑狗來開戰。但庵門只開了一條縫,并無黑狗從中沖出,望進去只有一個老尼姑。
“你又來什么事?”伊大吃一驚的說。
“革命了……你知道?……”阿Q說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過一革的,……你們要革得我們怎么樣呢?”老尼姑兩眼通紅的說。
“什么?……”阿Q詫異了。
“你不知道,他們已經來革過了!”
“誰?……”阿Q更其詫異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錯愕;老尼姑見他失了銳氣,便飛速的關了門,阿Q再推時,牢不可開,再打時,沒有回答了。
那還是上午的事。趙秀才消息靈,一知道革命黨已在夜間進城,便將辮子盤在頂上,一早去拜訪那歷來也不相能的錢洋鬼子。這是“咸與維新”的時候了,所以他們便談得很投機,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約去革命。他們想而又想,才想出靜修庵里有一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是應該趕緊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為老尼姑來阻擋,說了三句話,他們便將伊當作滿政府,在頭上很給了不少的棍子和栗鑿。尼姑待他們走后,定了神來檢點,龍牌固然已經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見了觀音娘娘座前的一個宣德爐。
這事阿Q后來才知道。他頗悔自己睡著,但也深怪他們不來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
“難道他們還沒有知道我已經投降了革命黨么?”
第八章不準革命
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幾個不好的革命黨夾在里面搗亂,第二天便動手剪辮子,聽說那鄰村的航船七斤便著了道兒,弄得不像人樣子了。但這卻還不算大恐怖,因為未莊人本來少上城,即使偶有想進城的,也就立刻變了計,碰不著這危險。阿Q本也想進城去尋他的老朋友,一得這消息,也只得作罷了。
但未莊也不能說是無改革。幾天之后,將辮子盤在頂上的逐漸增加起來了,早經說過,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趙司晨和趙白眼,后來是阿Q。倘在夏天,大家將辮子盤在頭頂上或者打一個結,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現在是暮秋,所以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盤辮家不能不說是萬分的英斷,而在未莊也不能說無關于改革了。
趙司晨腦后空蕩蕩的走來,看見的人大嚷說,
“嚄,革命黨來了!”
阿Q聽到了很羨慕。他雖然早知道秀才盤辮的大新聞,但總沒有想到自己可以照樣做,現在看見趙司晨也如此,才有了學樣的意思,定下實行的決心。他用一支竹筷將辮子盤在頭頂上,遲疑多時,這才放膽的走去。
他在街上走,人也看他,然而不說什么話,阿Q當初很不快,后來便很不平。他近來很容易鬧脾氣了;其實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艱難,人見他也客氣,店鋪也不說要現錢。而阿Q總覺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應該只是這樣的。況且有一回看見小D,愈使他氣破肚皮了。
小D也將辮子盤在頭頂上了,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阿Q萬料不到他也敢這樣做,自己也決不準他這樣做!小D是什么東西呢?他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斷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辮子,并且批他幾個嘴巴,聊且懲罰他忘了生辰八字,也敢來做革命黨的罪。但他終于饒放了,單是怒目而視的吐一口唾沫道“呸!”
這幾日里,進城去的只有一個假洋鬼子。趙秀才本也想靠著寄存箱子的淵源,親身去拜訪舉人老爺的,但因為有剪辮的危險,所以也就中止了。他寫了一封“黃傘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帶上城,而且托他給自己紹介紹介,去進自由黨。假洋鬼子回來時,向秀才討還了四塊洋錢,秀才便有一塊銀桃子掛在大襟上了;未莊人都驚服,說這是柿油黨的頂子,抵得一個翰林;趙太爺因此也驟然大闊,遠過于他兒子初雋秀才的時候,所以目空一切,見了阿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
阿Q正在不平,又時時刻刻感著冷落,一聽得這銀桃子的傳說,他立即悟出自己之所以冷落的原因了:要革命,單說投降,是不行的;盤上辮子,也不行的;第一著仍然要和革命黨去結識。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黨只有兩個,城里的一個早已“嚓”的殺掉了,現在只剩了一個假洋鬼子。他除卻趕緊去和假洋鬼子商量之外,再沒有別的道路了。
錢府的大門正開著,阿Q便怯怯的躄進去。他一到里面,很吃了驚,只見假洋鬼子正站在院子的中央,一身烏黑的大約是洋衣,身上也掛著一塊銀桃子,手里是阿Q曾經領教過的棍子,已經留到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開了披在肩背上,蓬頭散發的像一個劉海仙。對面挺直的站著趙白眼和三個閑人,正在必恭必敬的聽說話。
阿Q輕輕的走近了,站在趙白眼的背后,心里想招呼,卻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叫他假洋鬼子固然是不行的了,洋人也不妥,革命黨也不妥,或者就應該叫洋先生了罷。
洋先生卻沒有見他,因為白著眼睛講得正起勁:
“我是性急的,所以我們見面,我總是說:洪哥!我們動手罷!他卻總說道No!——這是洋話,你們不懂的。否則早已成功了。然而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請我上湖北,我還沒有肯。誰愿意在這小縣城里做事情。……”
“唔,……這個……”阿Q候他略停,終于用十二分的勇氣開口了,但不知道因為什么,又并不叫他洋先生。
聽著說話的四個人都吃驚的回顧他。洋先生也才看見:
“什么?”
“我……”
“出去!”
“我要投……”
“滾出去!”洋先生揚起哭喪棒來了。
趙白眼和閑人們便都吆喝道:“先生叫你滾出去,你還不聽么!”
阿Q將手向頭上一遮,不自覺的逃出門外;洋先生倒也沒有追。他快跑了六十多步,這才慢慢的走,于是心里便涌起了憂愁:洋先生不準他革命,他再沒有別的路;從此決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來叫他,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至于閑人們傳揚開去,給小D王胡等輩笑話,倒是還在其次的事。
他似乎從來沒有經驗過這樣的無聊。他對于自己的盤辮子,仿佛也覺得無意味,要侮蔑;為報仇起見,很想立刻放下辮子來,但也沒有竟放。他游到夜間,賒了兩碗酒,喝下肚去,漸漸的高興起來了,思想里才又出現白盔白甲的碎片。
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要關門,才踱回土谷祠去。
拍,吧
他忽而聽得一種異樣的聲音,又不是爆竹。阿Q本來是愛看熱鬧,愛管閑事的,便在暗中直尋過去。似乎前面有些腳步聲;他正聽,猛然間一個人從對面逃來了。阿Q一看見,便趕緊翻身跟著逃。那人轉彎,阿Q也轉彎,既轉彎,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他看后面并無什么,看那人便是小D。
“什么?”阿Q不平起來了。
“趙……趙家遭搶了!”小D氣喘吁吁的說。
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說了便走;阿Q卻逃而又停的兩三回。但他究竟是做過“這路生意”的人,格外膽大,于是躄出路角,仔細的聽,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細的看,似乎許多白盔白甲的人,絡繹的將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寧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還想上前,兩只腳卻沒有動。
這一夜沒有月,未莊在黑暗里很寂靜,寂靜到像羲皇時候一般太平。阿Q站著看到自己發煩,也似乎還是先前一樣,在那里來來往往的搬,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寧式床也抬出了,……抬得他自已有些不信他的眼睛了。但他決計不再上前,卻回到自己的祠里去了。
土谷祠里更漆黑;他關好大門,摸進自己的屋子里。他躺了好一會,這才定了神,而且發出關于自己的思想來: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來打招呼,搬了許多好東西,又沒有自己的份,——這全是假洋鬼子可惡,不準我造反,否則,這次何至于沒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氣,終于禁不住滿心痛恨起來,毒毒的點一點頭:“不準我造反,只準你造反?媽媽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里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第九章大團圓
趙家遭搶之后,未莊人大抵很快意而且恐慌,阿Q也很快意而且恐慌。但四天之后,阿Q在半夜里忽被抓進縣城里去了。那時恰是暗夜,一隊兵,一隊團丁,一隊警察,五個偵探,悄悄地到了未莊,乘昏暗圍住土谷祠,正對門架好機關槍;然而阿Q不沖出。許多時沒有動靜,把總焦急起來了,懸了二十千的賞,才有兩個團丁冒了險,踰垣進去,里應外合,一擁而入,將阿Q抓出來;直待擒出祠外面的機關槍左近,他才有些清醒了。
到進城,已經是正午,阿Q見自己被攙進一所破衙門,轉了五六個彎,便推在一間小屋里。他剛剛一蹌踉,那用整株的木料做成的柵欄門便跟著他的腳跟闔上了,其余的三面都是墻壁,仔細看時,屋角上還有兩個人。
阿Q雖然有些忐忑,卻并不很苦悶,因為他那土谷祠里的臥室,也并沒有比這間屋子更高明。那兩個也仿佛是鄉下人,漸漸和他兜搭起來了,一個說是舉人老爺要追他祖父欠下來的陳租,一個不知道為了什么事。他們問阿Q,阿Q爽利的答道,“因為我想造反。”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柵欄門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著一個滿頭剃得精光的老頭子。阿Q疑心他是和尚,但看見下面站著一排兵,兩旁又站著十幾個長衫人物,也有滿頭剃得精光像這老頭子的,也有將一尺來長的頭發披在背后像那假洋鬼子的,都是一臉橫肉,怒目而視的看他;他便知道這人一定有些來歷,膝關節立刻自然而然的寬松,便跪了下去了。
“站著說!不要跪!”長衫人物都吆喝說。
阿Q雖然似乎懂得,但總覺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終于趁勢改為跪下了。
“奴隸性!……”長衫人物又鄙夷似的說,但也沒有叫他起來。
“你從實招來罷,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那光頭的老頭子看定了阿Q的臉,沉靜的清楚的說。
“招罷!”長衫人物也大聲說。
“我本來要……來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這才斷斷續續的說。
“那么,為什么不來的呢?”老頭子和氣的問。
“假洋鬼子不準我!”
“胡說!此刻說,也遲了。現在你的同黨在那里?”
“什么?……”
“那一晚打劫趙家的一伙人。”
“他們沒有來叫我。他們自己搬走了。”阿Q提起來便憤憤。
“走到那里去了呢?說出來便放你了。”老頭子更和氣了。
“我不知道,……他們沒有來叫我……”
然而老頭子使了一個眼色,阿Q便又被抓進柵欄門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柵欄門,是第二天的上午。
大堂的情形都照舊。上面仍然坐著光頭的老頭子,阿Q也仍然下了跪。
老頭子和氣的問道,“你還有什么話說么?”
阿Q一想,沒有話,便回答說,“沒有。”
于是一個長衫人物拿了一張紙,并一支筆送到阿Q的面前,要將筆塞在他手里。阿Q這時很吃驚,幾乎“魂飛魄散”了:因為他的手和筆相關,這回是初次。他正不知怎樣拿;那人卻又指著一處地方教他畫花押。
“我……我……不認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筆,惶恐而且慚愧的說。
“那么,便宜你,畫一個圓圈!”
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并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
阿Q正羞愧自己畫得不圓,那人卻不計較,早已掣了紙筆去,許多人又將他第二次抓進柵欄門。
他第二次進了柵欄,倒也并不十分懊惱。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有時要在紙上畫圓圈的,惟有圈而不圓,卻是他“行狀”上的一個污點。但不多時也就釋然了,他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于是他睡著了。
然而這一夜,舉人老爺反而不能睡:他和把總嘔了氣了。舉人老爺主張第一要追贓,把總主張第一要示眾。把總近來很不將舉人老爺放在眼里了,拍案打凳的說道,“懲一做百!你看,我做革命黨還不上二十天,搶案就是十幾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破了案,你又來迂。不成!這是我管的!”舉人老爺窘急了,然而還堅持,說是倘若不追贓,他便立刻辭了幫辦民政的職務。而把總卻道,“請便罷!”于是舉人老爺在這一夜竟沒有睡,但幸而第二天倒也沒有辭。
阿Q第三次抓出柵欄門的時候,便是舉人老爺睡不著的那一夜的明天的上午了。他到了大堂,上面還坐著照例的光頭老頭子;阿Q也照例的下了跪。
老頭子很和氣的問道,“你還有什么話么?”
阿Q一想,沒有話,便回答說,“沒有。”
許多長衫和短衫人物,忽然給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Q很氣苦:因為這很像是帶孝,而帶孝是晦氣的。然而同時他的兩手反縛了,同時又被一直抓出衙門外去了。
阿Q被抬上了一輛沒有篷的車,幾個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處。這車立刻走動了,前面是一班背著洋炮的兵們和團丁,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后面怎樣,阿Q沒有見。但他突然覺到了:這豈不是去殺頭么?他一急,兩眼發黑,耳朵里喤的一聲,似乎發昏了。然而他又沒有全發昏,有時雖然著急,有時卻也泰然;他意思之間,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
他還認得路,于是有些詫異了:怎么不向著法場走呢?他不知道這是在游街,在示眾。但即使知道也一樣,他不過便以為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游街要示眾罷了。
他省悟了,這是繞到法場去的路,這一定是“嚓”的去殺頭。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著馬蟻似的人,而在無意中,卻在路旁的人叢中發見了一個吳媽。很久違,伊原來在城里做工了。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他的思想仿佛旋風似的在腦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墳》欠堂皇,《龍虎斗》里的“悔不該……”也太乏,還是“手執鋼鞭將你打”罷。他同時想將手一揚,才記得這兩手原來都捆著,于是“手執鋼鞭”也不唱了。
“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在百忙中,“無師自通”的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
“好!!!”從人叢里,便發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聲音來。
車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聲中,輪轉眼睛去看吳媽,似乎伊一向并沒有見他,卻只是出神的看著兵們背上的洋炮。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們。
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只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
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里咬他的靈魂。
“救命,……”
然而阿Q沒有說。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里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進散了。
至于當時的影響,最大的倒反在舉人老爺,因為終于沒有追贓,他全家都號咷了。其次是趙府,非特秀才因為上城去報官,被不好的革命黨剪了辮子,而且又破費了二十千的賞錢,所以全家也號咷了。從這一天以來,他們便漸漸的都發生了遺老的氣味。
至于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于被槍斃呢?而城里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
〔注〕“崇正”即“崇禎”,是自縊于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后來的農民起義常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故一聽說造反,便有此種傳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從1921年12月4日開始在《晨報》副刊上連載,每周一章,到次年2月12日登畢,共9章。
《阿Q正傳》以其巨大的諷刺力量,從一開始連載,就引起強烈的反響。人們紛紛猜測:小說的作者是誰?阿Q究竟指誰?因為這篇作品發表時用的筆名是“巴人”,所以人們猜想作者是四川人,又因為阿Q的某一“行狀”有點像自己某件私事,于是又疑心為某個朋友所作,因為此事只有這位朋友知道。當《阿Q正傳》一章一章發表下去時,有許多人都栗栗自危,恐怕以后要罵到他的頭上。但魯迅用“巴人”二字為筆名,系指“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并非隱喻“巴蜀之人”;而且,他的創作,目的并不在揭發隱私,也無意去攻擊某人,而阿Q的模特兒,卻在別的小城市中,他實在正在給人家搗米。
魯迅自己說過,他寫《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的。由于阿Q這個形象概括面廣,開掘得深,所以典型意義也大。阿Q這個形象,不但當時常為人所道及,而且至今還活在我們的心中,這是一個不朽的典型。
小說的前三章:“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通過考證阿Q的姓名、籍貫和介紹他的行狀,描繪出他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人們在忙碌的時候,也還記得起阿Q,因為他“真能做”,一閑空,就早已忘記了他。所以阿Q不單姓名籍貫都有些渺茫,而行狀更難考索。這就可見阿Q社會地位的低下。不過作品著重描寫的,還不是阿Q卑下的生活地位,而是他的精神面貌,即他對于自己生活遭遇的態度。阿Q對于自己的生活狀況有時也有不滿,但卻沒有反抗意識,而是渾渾噩噩,只求在精神上獲得自我安慰。阿Q既自輕自賤,又自高自大,沒有正視現實的勇氣,卻要找出種種理由來安慰自己,自欺欺人。他生活極端窮困,但卻說:“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他常常受人欺侮,甚至被人揪住黃辮子碰響頭,卻說是“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閑人硬要他承認“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他被迫承認之后,卻仍能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么東西’呢!?”所以,阿Q在生活中處處失敗,而在精神上卻永遠是勝利者。甚至,有一次在賭場上,他的銀錢被搶走了,而且還受了一頓打,他心中實在感到痛苦,但仍有辦法來解脫:他自打嘴巴,卻覺得“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這就是精神勝利法,或稱之謂阿Q主義。
第四章是一個轉折。因為“戀愛的悲劇”,阿Q的生計遂成了
問題。本來阿Q靠自己的勞力,在未莊還能混口飯吃,但因為向吳媽求愛而挨了秀才的竹杠之后,假正經的未莊人都不肯再叫他做工了,代替阿Q打零工的是小D。小D者,小同也,其命運與阿Q是相同的,他是阿Q的替補隊員。而阿Q在偷了靜修庵的蘿卜充饑后,只好下決心到城里去流浪。他在城里幫白舉人家做過工,又幫一個偷兒做過下手,終于因為失風而回到了未莊。雖然如此,但因為進過了城,他自覺在精神上更高人一等。他既看不起未莊人的孤陋寡聞,也不滿意于城里人,因為“他們將長凳稱為條凳,而且煎魚用蔥絲,加以最近觀察所得的缺點,是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當然,只有阿Q最高明了。由于阿Q有偷來的東西可賣,所以很引人注意了一陣子,后因被發現原來是個不敢再偷的小偷,所以又復被人看不起。當他從中興走到末路時,恰好辛亥革命爆發了。這又使阿Q的生活起了大變化:他投向革命。
從作品所描寫的阿Q的心理過程來看,他之投向革命,一方面固然由于生活地位使然,另一方面也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的延續,其實并無什么覺悟。阿Q當初因受了社會輿論的影響,“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后來因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這么害怕革命,便想“投降革命黨”了,但他的投向革命,無非是想“得意”,既被排斥在革命之外,則痛恨革命,欲告發以泄憤。因他實在并無革命思想,不知革命為何物也。實際上,這樣的革命黨的確不少。所以,當有人對阿Q的做起革命黨來提出疑問,說“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兩個”時,魯迅就回答道:“據我的意見,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我的阿Q的運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兩個。民國元年已經過去,無可追蹤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還會有阿Q似的革命黨出現。”(《華蓋集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
什么是“阿Q似的革命黨”呢?照小說里所描寫的看,無非是搶東西、占女人而已,而且還要殺人,不但要殺趙太爺等壓迫過他的人,還要殺掉與他同命運的王胡、小D等輩。這簡直是濫用權力,以殺人為快意了。阿Q滿腦子都是舊觀念,除了權力觀外,還可以從他挑選女人的標準上看出來:“假洋鬼子的老婆會和沒有辮子的男人睡覺,嚇,不是好東西!……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腳太大。”所以,阿Q似的革命黨,其實不過是要進行權力再分配。就如項羽看到秦始皇游會稽時說過的:“彼可取而代也!”他們并沒有革命理想和改革藍圖,取代了權力地位之后,所行的還是老一套,作威作福。魯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曾慨嘆中國多盜寇式的破壞者和奴才式的破壞者,而缺乏革新的破壞者,即此之謂也。
但是,權力再分配也并不那么容易,像阿Q似的自以為是革命黨的人,當然沾不到權力的邊的。他先是遭到假洋鬼子的打擊——“不準革命”,接著又被當作搶劫犯而槍斃掉了。
阿Q的這個“大團圓”結局,不是作者隨便給他安上的,卻正是辛亥革命失敗現狀的真實反映。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帝制,掛上了民國的牌子,但并沒有改變原有的社會結構,缺乏一個大的社會變動,權力仍在舊勢力手中。正如作品中所描寫的那樣:“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為了鞏固自己的新官位,他們必然要動手殺害革命黨人或無辜的群眾。阿Q這個自稱為革命黨的人,就這樣被當作搶劫犯給槍斃掉了。這是時代的悲劇。
而更可悲的是,阿Q直到臨死時都還沒有覺醒。
阿Q被判了死刑,大堂上的官員要他在判決書上畫押,他卻渾然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是立志要把圓圈畫得圓,卻又因不習慣于用筆而畫成瓜子模樣,而后悔不已。作者寫道:“他第二次進了柵欄,倒也并不十分懊惱。他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有時要在紙上畫圓圈的,惟有圈而不圓,卻是他‘行狀’上的一個污點。但不多時也就釋然了,他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于是他睡著了。”此時的阿Q,還是沉浸在精神勝利之中。
《阿Q正傳》雖然有些滑稽成分,其實是一篇很嚴肅的作品。它雖是每周一章,被編輯催逼出來的,但其實是經過長期構思之作。翻讀魯迅的雜文,我們就會發現有許多地方是批判精神勝利法的,而魯迅此前所寫的幾篇小說,其實也都在剖析民眾麻木的精神狀態。可見作者沿著改造國民性的思路,是作了長期的探索的。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魯迅才寫出了《阿Q正傳》這篇不朽之作。
早就有人說過,阿Q的時代已經死去。這是過于激進的看法。其實這篇作品至今還有著現實的意義。正如魯迅自己所說:“我也很愿意如人們所說,我只寫出了現在以前的或一時期,但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并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華蓋集續編·阿Q正傳的成因》)
其實,他所看見的,又何止于二三十年之后呢!
上一篇:《劉大杰·成都的春天》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魯迅·阿長與《山海經》》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