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態觀音·孫靜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厭倦了千年不變的鐘鼓之聲
和那千篇一律的佛法經文
法規雖嚴,卻關不住一片情思
你赤著雙腳,跨出了天堂的大門
你側身于神與人之間
大膽地穿一件透明的紗裙
你扭動著窈窕的身段
似乎要翩翩起舞
突然,又陷入神秘的沉默
你羞澀地微笑著
凝視著朦朦朧朧的凡塵
為了這叛逆的婀娜媚態
你全不顧背后怒目而視的護法之神
四川大足石窟,大小雕像數萬尊,規模恢宏,氣勢壯觀。《媚態觀音》是詩人游覽大足時拾到的一首詩。
觀音是佛教一菩薩名,阿彌陀佛的左脅侍,男姓。佛教把他描寫為大慈大悲的菩薩,女相觀音造像則約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代以后。在佛教創造的眾多的菩薩形象中,觀音在中國已經家喻戶曉。這顯然為詩人的創作設置了難題:如何化熟悉為陌生,以激起讀者共鳴?
一開篇,詩人就以不同尋常的想象,堵住人們對觀音已形成心理定勢的聯想:“厭倦了千年不變的鐘鼓之聲/和那千篇一律的佛法經文”——原本是聞聲而至,救苦救難的觀音,現在,她對鐘鼓之聲相伴,佛法經文相纏的生活也“厭倦”了! 這以后的一行詩,可以說是全詩的“詩眼”:“法規雖嚴,卻關不住一片情思”。它既點明了觀音產生“厭倦”的原因,又為進一步寫觀音“厭倦”之后的神態拉開了帷幕。一個“關”字,使人想起古詩中“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之句。孫靜軒在這里也用“關”,使抽象的“情思”通過一個動詞而具象化了,它躍動在觀音柔情綿綿的心里、眼內。觀音,正是探出這森嚴法規之墻的“一枝紅杏”。沿著這樣的抒情思路,詩人把佇立大足的觀音,想象是“跨出了天堂的大門”,即掙脫了佛門法規之蕃籬,來到人間的。虛擬的想象如果完全不憑依一點事實,詩的抒情就可能流于空泛。為避免這點,詩人不失時機地捕捉住觀音身穿“透明的紗裙”這一細節,它一方面為“關不住”觀音的“一片情思”作了旁證,一方面又著眼于觀音的“婀娜媚態”,點明了題意。
一尊雕像,作為一個客觀的物象,不會動也不會想,而一經詩人將自己的沉思注進,它就變成了一個受抒情主體調遣的抒情客體。觀音這一石雕,竟可以“側身于神與人之間”,可以“扭動著窈窕的身段”翩翩起舞,她的神色既會“陷入神秘的沉默”,又會“羞澀地微笑著”。詩人在塑造他獨創的觀音形象時,緊緊抓住一個嫵媚的“媚”字,在對觀音的“媚態”的刻劃中,又緊緊抓住一個情思的“思”字,意在表明:與其說觀音是神,一個關注塵世痛苦的神,毋寧說觀音是人,一個女人,一個充溢著豐沛感情的女人! 詩人深情贊頌她的叛逆精神——為追求和表現自己的人性和人的真情,“全不顧背后怒目而視的護法之神”。神固如此,何況人乎?詩人雖沒有明說,但我們分明聽到了藏在詩作背后的輕輕呼喚。
上一篇:《媽媽和孩子·陳輝》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季候·邵洵美》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