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歲見雪·[香港]古蒼梧》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流浪了二十五年
云終于像木棉那樣
一絲絲地散落下來了
我張開手臂
迎接它
像遠方歸來的游子
我是那父親
年輕的時候
也曾厭倦過山
厭倦過水
厭倦過花草樹木
厭倦過城市和人群
也曾向往過悠悠的穹蒼
當我尚未了解那湛藍背后的寂寞
可是云,我的孩子
你怎么會變得這么蒼白
正待撫它,吻它
掌中竟滿是血
無色透明,而且冰冷
啊!
歸來的不是云
乃是云的魂魄
1971
雪,在香港是極其罕見的。這首詩中的雪,或許是虛擬的,但也可能是真實的。唯其真實,才倍覺可貴。因此,它化為詩人心中的憧憬與希冀。化為詩人的理想。詩人常常慨嘆:“我曾經是一片云/而仍然是一片云”(《銅蓮·雨聲》),飄泊不定。而本詩又以“流浪了二十五年”開端。增強了飄泊之感。然而當云變為雪飄飄灑灑地散落時,它竟化而為血,令人心驚目眩。故國神游,刻骨銘心的濃重鄉愁始終縈繞在詩人的心頭,直讓人怦然心動。
本詩相當注重感受和體驗。它并不以直抒胸臆的坦露,淋漓酣暢的獨白見長,而是寫得蘊藉、含蓄,耐人咀嚼,充滿著理趣。詩雖題為“見雪”,然而通篇不著一“雪”字,而又通篇充滿了雪意,從中折射或暗示出游子思鄉,渴望回歸的綣綣情愫。其中“正待撫它,吻它/掌中竟滿是血”,以一撫一吻的動作性語言,化而為血的嬗遞過程,更是隱隱地傳遞了游子思鄉的癡迷、恍惚、醉心和執著的心境。措辭委婉而寄托深邃,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的言近而旨遠的特色。
本詩的意象構筑精致而繁復。古蒼梧是個具有現代藝術感的詩人,他承繼了古典詩歌意境的長處,又借用并融合著現代電影藝術的表現方法,注重意象在空間上的轉換與重合。本詩整篇所說的是雪。而雪的主意象似乎又是由兩個相近或相似的屬意象“云”和“游子”建構而成的。詩人先是自喻為像木棉那樣飄落的云。爾后就由云的飄泊轉換至游子的浪跡,最后則以“可是云,我的孩子/你怎么會變得這么蒼白”一句,將兩個意象疊合而為“云的魂魄”——雪。但是從深層說,雪的意象更暗合了;或者說更加強了游子的意象。這樣,整首詩就顯得更耐讀,更讓人品味了。顯然,意象在空間上的轉換重合大大地加強了這首詩的現代藝術性。
上一篇:《鄉村大道·郭小川》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二十四歲·[臺灣]楊喚》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