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論語》作為孔子及其后學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歷史地位,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要了解儒家開創(chuàng)者孔子的思想,《論語》是不可或缺的,它提供了有關孔子思想最為重要的材料。比如,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的思想體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對人的討論,解決現(xiàn)實的人成為理想的人的問題,《論語》中人性論、修養(yǎng)論、德治思想、教育思想都是圍繞著人展開的。孔子思想是一種人學思想體系。他希望通過人自身理性能力的提高來使人成為理想的人。這極大提高了人在自然界、神靈等面前的地位,提高了人的理性能力在信仰、情感等面前的地位。《論語》留給我們的這個思想體系,影響中國2000多年之久,現(xiàn)在仍然具有頑強生命力。此外,《論語》還在文化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勛。《論語》中“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學在官府”壟斷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促進了文化知識向普通老百姓的廣泛傳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等學習方法,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學而》)等學習精神都不斷地激勵著后人。
《論語》還是研究孔子后學不可或缺的資料,要了解孔門弟子及其思想分化離不開《論語》。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就在思想上發(fā)生了分化。據(jù)《韓非子》記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韓非子·顯學》)這實際上就認為孔子在去世后,弟子分為子張、子思、顏氏等八派。在這儒家八派中,最奇怪的是曾子、子夏、子游等這些孔子親傳的著名弟子,在《論語》中多處出現(xiàn),而在《韓非子》中則都被排除在儒家八派之外。要了解他們及所謂子張、顏回等人的思想,就離不開《論語》。比如,就子夏一派而言,它應該是孔門弟子中較為保守的一派,他們特別注重禮儀。《論語》記載,子游就批評說:“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傳焉?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論語·子張》)所謂“灑掃、應對、進退”,指禮儀而言。子游認為,子夏的學生只注重禮儀這些末節(jié),而不懂得孔子思想的根本。子夏聽了這話,表示不滿,進行了反駁。子夏所謂“君子之道”,是針對子游的“本”而言的。子游認為,儒家的根本在于“學道”,在于實質性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禮儀等表面的東西。子夏則認為孔子的“禮”是本末兼?zhèn)涞模^不是不講禮儀而空言“學道”。從子夏與子游的互相辯難中可見,子夏之儒是非常注重禮儀的,這也是對孔子思想中“重禮”方面的繼承;同時我們也可以獲悉,子夏也注重禮與道的結合,認為所謂“道”要在“禮”中體現(xiàn)出來,離開了“禮”,就沒有什么“道”可言了。
伴隨孔子地位的上升,《論語》地位也不斷上升,在宋代成為《四書》之一,成為自明代以來封建王朝科舉制必考的教材。《論語》地位的上升,經(jīng)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時也是儒家經(jīng)典由《五經(jīng)》提煉出《四書》的轉變過程。儒家開始重視的經(jīng)典被稱為《六經(jīng)》,后來《樂經(jīng)》失佚后,只剩下了《詩》《書》《易》《春秋》《禮》五經(jīng),到東漢時在五經(jīng)的基礎上加上了《論語》和《孝經(jīng)》形成七經(jīng),《論語》的地位開始上升,逐漸從子學變成了經(jīng)學。隋唐時從七經(jīng)變成了九經(jīng),不過此時的九經(jīng)不包括《論語》,它是《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易》《書》《詩》。到宋代以后,又在九經(jīng)的基礎上先后加入了《孝經(jīng)》《論語》《爾雅》《孟子》,從而變成了十三經(jīng)。《論語》也最終確定了其經(jīng)學地位,不過《論語》地位的進一步提高則是在南宋朱熹時。朱熹確定了《四書》的名目、次第及義理,認為“學問須以《大學》為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規(guī)模大”(《朱子語類》卷十四),同時又說“《語》《孟》《中庸》《大學》是熟飯。看其他經(jīng),是打禾為飯”(《朱子語類》卷十九)。這就確立了《論語》不可動搖的思想地位。明代時,科舉考試以《四書》為教材,從而最終確定《論語》為士子必讀之書。
作為儒家重要的文化經(jīng)典,《論語》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對中國歷代社會政治均有深刻的影響。在東亞、東南亞等地以及世界華人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論語》中的許多倫理規(guī)范、道德要求及道德理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
上一篇:《論語》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
下一篇:《詩經(jīng)》與周代禮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