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概述
《荀子》一書是集中反映戰國末年思想家荀子學說的著作。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間,是先秦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漢代為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和“孫”兩個字的古音相通,史書又稱他作孫卿。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他的傳記:“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睉饑笃陴⑾聦W宮影響極大,“鄒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這是荀子在齊國的主要活動,只說到他曾游學、任教于齊國稷下學宮,法家、名家等諸子學派中的代表如慎到、田駢等人都曾經任教于稷下學宮。其間荀子還向齊相進言說應當“處勝人之勢,行勝人之道”,指出齊國面臨的局勢危急,“今巨楚縣吾前,大燕吾后,勁魏鉤吾右,西壤之不絕若繩,楚人則乃有襄賁、開陽以臨吾左。是一國作謀,則三國必起而乘我。如是,則齊必斷而為四,三國若假城然耳,必為天下大笑”(《荀子·強國》)。齊襄王在位時(前283~前265),荀子第二次回到齊國,荀子在此任教時是被公認的學識最高的祭酒。
荀子的另一個主要活動就是一度擔任楚國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令。“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鋵嵲谒蜃嬔噪x開齊國后,其間還曾應秦昭王聘,西游入秦,昭王問:“儒無益于人之國?”荀子回答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荀子·儒效》)“應侯(范雎)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荀子回答說:“形勝”“百姓樸”“百吏肅然莫不恭儉”、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接近于“治之至”了;然而“殆其無儒”,是“秦之所短”(《荀子·強國》)。因為秦人重法,儒家學說在秦國難以施行,荀子又回到趙國與臨武君議兵于趙孝成王面前,以為“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議兵》)。后又再次由趙入齊,從齊到楚。在楚國得到擔任楚相的春申君黃歇賞識,被任命為蘭陵令,春申君黃歇因為國內政治斗爭被大臣李園殺死后,荀子不得不卸任并離開蘭陵。最終還是返回蘭陵教學著書終老。
荀子一生主要活動在齊國、秦國、趙國、楚國,而這幾個國家都屬于戰國七雄,曾經進行過不同程度的變法改革,又具有統一天下的條件,對荀子思想理論的形成具有啟發推動作用?!袄钏箛L為弟子,已而相秦”,輔佐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而戰國末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漢初整理律法的張蒼也曾問學于荀子。司馬遷關于荀子的最后記載就是《荀子》這部書的編撰緣由,“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p>
《荀子》開始以單篇流傳,約有223篇,經西漢劉向整理編訂成書,定為《孫卿新書》12卷32篇。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稱為《孫卿子》,《隋書·經籍志》著錄《孫卿子》12卷,唐朝楊倞整理并作注,將之改稱為《荀子》,編為20卷,這就是流傳到現在的《荀子》20卷32篇。這32篇中的少數有可能出于荀子的門人之手,大多數是荀子自己所作。
《荀子》歷代注者不多,唐朝大理評事楊倞整理作注后,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注釋校訂者才增加。晚清學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是現在最好的注解本。此后較有影響的注本有梁啟雄的《荀子簡釋》(古籍出版社,1956年)、張覺的《荀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董治安和鄭杰文的《荀子匯校匯注》(齊魯書社,1997年),方勇、李波譯注《荀子》(中華書局,2011年)。
上一篇:《肇論》的基本思想
下一篇:《荀子》的主要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