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的歷史地位及影響
《易》自戰國時期即被稱為“經”。自漢代始,《易傳》與《易經》合編為一體,被儒家尊為“六經”之首。《漢書·藝文志》認為,“六經”皆為專門之學,各有其具體用途,并隨時代需要而“變改”,但“《易》為之原”,“與天地為終始”,是“六經”的理論依據,作用是無限的。
《易傳》對中國思想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歷代思想家大多是通過解《易》來闡發其思想觀點、構建其思想體系的。漢代以后,對于《易傳》的研究基本上可分為象數和義理兩派。《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概括說:“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于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象數派雖受到義理派的批評,但象數派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也確有不可否認的貢獻。如漢代象數派的“卦氣說”,對元氣自然觀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易緯·乾鑿度》所提出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宇宙生化因素,對中國宇宙生成論思想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作用。宋代陳摶所傳《太極圖》,為周敦頤和邵雍所改造、發揮,在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義理派則純粹從哲學意義上研究《易傳》,通過解《易》或以解《易》為基礎構建出別具特色的思想體系。曹魏王弼通過注《周易》與《老子》《莊子》,創立了玄學思想體系。理學的重要奠基者張載以解《易》為基礎創立了氣本論思想體系,為理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就是以解《易》為主的《正蒙》。理學的創立者與集大成者程朱的思想體系的構建同樣也離不開《易》學的重要基礎。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也有《張子正蒙注》《周易內傳》《周易外傳》等大量“易學”著作,繼承和發展了張載的氣本論思想。不僅古代思想家如此,即使是近代思想家中也有不少是通過解《易》創建出新的哲學體系的。康有為的進化論哲學,就是將《易傳》的變易觀與西方的進化論思想相結合的理論成果。新儒家熊十力的“新唯識學”也是在“融《易》以入佛”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
《易傳》不僅對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在古代許多領域都有鮮明烙印。《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中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總之,《易傳》是中華文化延綿不絕、不斷發展創造的重要源頭之一。
上一篇:《易傳》的主要思想內容
下一篇:《春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