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扁斫輪
【題解】
本段選自《莊子·天道》。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戰國時哲學家。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于監河侯,但拒絕楚威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學說,達到了很高的思維水平,對后世影響很大。
《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莊子及其后學著。《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三十三篇,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一般認定,內篇七篇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一說內、外、雜諸篇都反映了莊子的思想。為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今通行本有晉郭象注、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等。
《天道》為《莊子》外篇第十三。論述的中心是天道及人道的關系,從天道秩序來論證社會人倫秩序的合理性。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1),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2)!”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3)”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4),疾則苦而不入(5),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6)。臣不能以喻臣之子(7),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8)。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注釋】
(1)輪扁:一個名叫扁的人,以斫輪為職業,故稱為輪扁。斫:砍削。(2)糟魄:魄,通“粕”。糟粕,酒糟、豆渣之類的東西,比喻粗劣而無價值的事物。(3)說:理由。此句意謂說得出理由則罷,說不出理由就殺了你。(4)徐則甘:寬緩而松滑。(5)疾則苦:急緊而澀滯。(6)數:術;度。(7)喻:告訴;使明白。(8)行年:經歷的年歲。指當時年齡。
【導讀】
書籍是記載人的智慧和經驗的。而智慧和經驗都是有其特定歷史背景的,不可能一成不變。更何況,有許多東西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輪扁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大膽指出桓公讀的其實都是古人的糟粕,而真正的精華早已經隨著先人死去。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真要佩服輪扁的大膽批判精神和質疑精神。
不過,輪扁的話也啟發后人在學習實踐上要重視“領悟”的作用。所謂“得心應手”,即從“得之于手而應于心”發展而來。它強調學習、做事需要領悟規律,只有掌握了規律,才會事半功倍,收獲效果。因此,善于思考和總結,功夫到家,學習實踐也就能做到心手相應、運用自如了。
【思考】
在平時學習過程中,你是否有過意會之后的喜悅?
上一篇:薛譚學謳于秦青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不聞不若聞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