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張為友
【題解】
本段選自范曄《后漢書·獨行傳·范式》。
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南)人。南朝宋史學家。曾任尚書吏部郎,元嘉初為宣城太守。后遷左衛將軍,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參與機要。元嘉二十二年末,以謀反罪被殺。
《后漢書》今本一百二十卷,分一百三十篇。紀傳體東漢史,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范曄原擬作十志,未成而死。后由南朝梁劉昭補志。通行的注釋有唐李賢注。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也,一名氾。少游太學(1),為諸生(2),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歸鄉里(3)。式謂元伯曰:“后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4),見孺子焉(5)。”乃共克期日(6)。后期方至(7),元伯具以白母(8),請設饌以候之(9)。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10),爾何相信之審邪(11)?”對曰:“巨卿,信士(12),必不乖違(13)。”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14)。”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注釋】
(1)游:游學,在外求學。太學:古代設立的最高學府。(2)諸生:太學中的眾儒生。(3)告歸:請假回家。(4)過拜:探望拜訪。尊親:敬稱他人父母親。(5)孺子:小孩子。(6)克期日:嚴格約定日期。克,嚴格限定(時限)。期日,約定的日期。(7)方:將要。(8)白:告訴。(9)饌:飲食。(10)結言:用言辭訂約。(11)審:真實。(12)信士:誠實可信的人。(13)乖違:違背。(14)醞酒:釀酒。
【導讀】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范張雞黍”的出典,稱得上守信的典范。這既是對朋友的信任,也是君子相交以心莫逆。如同敬老是孝敬父母的推擴,傳統倫理認為,朋友關系是兄弟關系的延伸,大而化之,便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豪言壯語。古人既釋友為篤愛,又稱“同師曰朋,同志曰友”(《周禮·地官·大司徒》鄭玄注),可見朋友之愛,以志同道合為根本。而其日常的表現,則是孟子所說的“朋友有信”。信,孔子又稱之為“忠信”,忠為誠敬之義,可知信就是由真誠的本性產生的行為上的守信踐諾,于是便不難理解,古人將“言必信,行必果”視作交友的常道和美德。信使朋友互愛互助,于集體、于國家,便能產生比天時、地利更重要的“人和”。
【思考】
如果諾言不合于義,我們是昧義取信,還是有所變通,即不能拘執小信而有害大義?請談談你的認識。
上一篇:諸侯之大夫盟于宋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君子之過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