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與《正蒙》
張載(1020~1077),北宋鳳翔府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關學”的創始人,理學的重要奠基者,先后擔任祁州(今河北安國)司法參軍、云巖(在今陜西宜川)縣令、著作佐郎、簽渭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公事、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等職。
張載一生發憤苦讀,精于致思,勤于寫作,著述頗豐。1978年,中華書局出版了章錫琛點校的《張載集》,收錄有《正蒙》《橫渠易說》《經學理窟》《張子語錄》《文集佚存》《拾遺》等,并根據歷代各種版本做了校訂、補遺,在附錄中收集了《橫渠先生行狀》《宋史·張載傳》《司馬光論謚書》,以及各本序文等。
其中,《正蒙》集張載一生思想精華,是把握張載思想至關重要的著作,同時也是中國思想史中的一部杰作?!罢伞比≈凇吨芤住っ韶浴ゅ琛贰懊梢责B正”,即訂正愚頑蒙昧,使人始終正而不邪之義。張載的弟子蘇昞依據《論語》《孟子》的體例,為之編訂章次,共分為17篇,即今本《正蒙》。張載本人及其門人對此書十分重視,后世學者也多為此書作注發揮。中華書局于2012年出版了林樂昌的《正蒙合校集釋》(上、下冊),此書匯集南宋以來11種不同版本加以校勘,搜輯南宋以來19種舊注加以集釋,并對《正蒙》義理加以辨析,共分為解題、合校、征引、釋、按語等五個部分。但張載的不少著述已經佚失,近年來,陸續有學者從古籍中輯出張載的部分佚文和佚詩。
青年的張載“慨然以功名自許”。21歲的張載在面謁范仲淹后,開始研讀《中庸》。這是張載學術道路的第一次轉折?!吨杏埂肥侨寮医浀?,它提出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儒家探究天人之學的經典論斷。但張載在反復研讀《中庸》之后,不能感到滿足,于是開始遍讀佛、道之書。這是張載學術道路的第二次轉折。經過多年的研究,張載窮究佛、道之學,但感到佛、道之學并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抱負,于是又回歸儒學,潛心研究儒家經典。這是張載學術道路的第三次轉折。經由“有似于黑格爾所說的正、反、合的三個階段”的曲折反復,張載最終構建起了以“天人合一”為主題的氣本論思想體系。歷代傳誦不衰的“張子四句”,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語錄》),就是對張載的思想主題和理想抱負的完整表達。張載還講學授徒,開創了關中學派,與洛學一同成為北宋時期理學最大的學派。
上一篇:崇尚名教宣揚漢德——《漢書》
下一篇:心外無佛自悟自修——《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