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狂人比埃洛》
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的代表作品,由戈達爾自己編劇。攝制于1965年,彩色,110分鐘。
影片描述了一個“瘋狂”的故事。影片開始時,男主人公費迪南正準備與妻子去參加其岳父家的晚宴。朋友弗朗克介紹來一位叫瑪麗安娜的姑娘,幫他們照看孩子。誰知她正是費迪南5年前的情人。費迪南在宴會上覺得百無聊賴,眼看妻子與別的男人擁抱接吻,卻無動于衷。他中途借了弗朗克的車偷偷溜出來與瑪麗安娜相會,當晚就住在了瑪麗安娜家。瑪麗安娜的床上倒著一具男尸,他卻視若無睹。緊接著她又莫名其妙地殺死了找上門來的弗朗克。費迪南只好糊里糊涂地隨瑪麗安娜出逃,去找她的“哥哥”。一路上,兩人不停地冒險。為了一點汽油錢,他們殺死了加油站的工人,接著又搶劫了別人的汽車。他們在一起渡過一段時間后,瑪麗安娜突然走掉了。以后,她又在電話中出現,通知費迪南去某地找她。結果費迪南不但未找到她,反受了一場驚嚇。不久,費迪南又與瑪麗安娜相遇,并發現她那個所謂的“哥哥”原來是她的情夫。他一氣之下殺死了他們,然后把臉涂成蘭色,找來一捆炸藥裹在頭上,準備自殺。就在他點燃導火索之后,突然又改變了主意,拚命想把炸藥取下來。影片最后是遠景處一片爆炸的火光。
《狂人比埃洛》問世之初在影評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否定者認為,影片是毫無秩序的“大雜燴”,是一部難以看懂的抽象電影,褒之者則稱之為“美的頌歌”,認為作者善于用藝術的眼光來處理混亂的事物,體現出“瘋狂的抒情”,是“賦予了混亂的秩序”。戈達爾本人則指出,這是一部完全憑本能拍攝的影片。直到開拍前兩天,他還不知道自己打算拍些什么。1972年,英國權威性的《畫面與音響》雜志評選有史以來的世界10大名片,《狂人比埃洛》名列第9,標志著它的地位在經過多年的爭論后,已經獲得了某種定論。
影片的故事框架來自一本末流的驚險小說。這使戈達爾可以不必顧及對原著的忠實,放手去表現個人的觀點。他在影片中表現了一個毫無理性的、存在主義的世界。人與人在這個世界中根本無法溝通 (費迪南不但與妻子互不理解,他與瑪麗安娜也一直無法溝通),人對自己的存在狀況也無法了解 (瑪麗安娜對費迪南來說一直是個謎,他既搞不清她與弗朗克是什么關系,也不知道她屋里那個被殺死的男人是誰,更不知道他自己將要被帶往何處)。人在這個世界上只能憑著本能行事,盲目地存在著,和投入各種行動。在與瑪麗安娜的浪漫愛情和瘋狂的冒險中,費迪南曾希望找到一種脫離他所厭惡的那個“文明”世界的新生活,但卻沒有奏效。他殺死瑪麗安娜和其情人后,曾打電話給妻子,試圖與那個“文明”世界重新建立聯系,卻沒找到人。他最后剩下的唯一的選擇就是死去還是活著。
對戈達爾來說,這個混亂和瘋狂的世界是任何一種既定的電影形式所無法把握的。他在影片中不但徹底拋棄了傳統的故事,可理解的情節、對人物的行為動機必要的交待等一些基本的理性程式,而且將各種不同的電影風格、各種互不相干的內容以及各種藝術作品的片斷雜糅在一起,形成了對這個世界以及藝術本身(尤其是包括電影) 的一種廣泛的引述和評論。片中既有瘋狂的暴行、浪漫的愛情,也有晦澀的隱喻,和風格化的造型、既有虛構的東西,也有完全真實的人物(如讓一位美國導演自己扮演自己),在內容上則從商業廣告一直涉及到美國的侵越戰爭。他的主要方法之一則是經常使人物離開敘事情節本身,就政治、藝術、生活等問題發表議論,引述各種著作、詩句、箴言和故事,直至讓人物直接對觀眾說話。這使影片成為自新浪潮以來所提倡的個人性質的作者電影最突出的代表之一。影片對色彩的運用也十分獨特。一方面,它的大部分場景是用生活的原色來表現的,同時,又使用某些單一的色調如全藍、全紅及全黃來表現某些特定的情境,烘托人物的心理。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印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