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一條安達魯的狗》
20年代法國超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品。1929年攝制,黑白,17分鐘。由路易·布努埃爾與畫家薩爾瓦多·達利共同編劇,布努埃爾導演。作為歐洲先鋒電影運動的主將之一。布努埃爾認為電影是表現夢幻、情感和本能的最佳手段。《一條安達魯的狗》正是其美學理想的最初實踐。影片完全擯棄了傳統意義上的電影觀念,沒有任何故事和連貫的情節,而企圖用一連串敘事性的視覺景象構成一種詩意的世界,通過直觀的視象來表現心靈的感受和顫動。布努埃爾在影片中常常將完全不能調合的東西任意放在一起,制造出種種出人意表的驚人場面,以表現非理性的意識內容——如兩架漂亮的鋼琴,音箱里各塞著一頭死驢; 一個半男半女的人站在街道上,望著一只被切斷的手;一個男人被他的化身用槍打倒,手里攥著一窩螞蟻等,其中有不少是關于性和暴力的場面。影片所表現的基本情緒則是“一種對屠殺的絕望和激烈的呼吁” (布努埃爾語)。
影片在藝術結構上也完全打破了傳統的規則。鏡頭之間的組接主要服從著某種視覺上的結構,如片中人物的視線、或一些具有極其含混的相關性的空間場景等,而在敘事意義上則缺少必要的邏輯聯系,只是由一些人物的重復出現維持著某種脆弱的關聯性。同時,影片中還經常插入一些字幕來隨意改變片中的時間表示秩序和參照標準——如,“從前有一次”,“8年后”,“到上午3點”等——以打破影片在時間上的任何聯貫感。與這種含混的內容和結構相適應,影片的題目也顯得令人莫名其妙。片中既沒有狗,觀眾也無從知曉所謂“安達魯”指的是什么。
由于影片在內容和結構上的曖昧性,人們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對影片進行分析和讀解。法國電影史學家薩杜爾認為,相對于《休息的節目》還只是一群無憂無慮的青年的胡鬧,《一條安達魯的狗》則表現了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盡管布努埃爾本人堅持聲稱影片中沒有任何象征,但大多數研究者都傾向于把影片當作一個龐大的象征體系,從精神分析等角度對其進行解釋。他們認為,影片的深層意義是對資產階級行為準則和宗教的攻擊,或者是對被壓抑的性意識的研究。其中最關鍵的意象即片中一個男人想要擁抱另一個女人,結果卻被兩根系著南瓜的長繩和兩個牧師以及兩架裝著死驢的大鋼琴所阻。據認為,這里表現的是“戀愛 (由主人公的沖動表示) 和性欲 (由南瓜代表) 受到宗教偏見 (由牧師代表) 和資產階級教育 (由大鋼琴代表) 的束縛 (由長繩代表)”。
進入當代以來,隨著研究者的視點開始更多地轉向影片的接受過程,影片不再被當作一個包含著某種確定意義的象征體系,而被視為一種能夠產生種種可能意義的“程序”。如有人認為,影片開始時有一個用剃刀將一個女人的眼睛切為兩半的情景,這就不僅是要使其成為一種有含義的意象,而更重要的,是要使它對面對銀幕的觀眾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刺激,以引發其種種內在的情感和意識。從布努埃爾自己的一些言論來看,這種分析可能至少更符合其原意。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阿布拉澤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