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瓦爾達
這位法國左岸派女導演與杜拉共為當代法國最有貢獻的兩位女影人,她拍攝的是比新浪潮的干將們更為純粹的作者電影。她原來是攝影師,當了導演之后還時常干預攝影,自己寫劇本和對話,她是她最重要的剪輯師,有時候還是自己的制片人。她的影片都是絕對的低成本作品,資金時常是她從朋友處籌集的。攝制組中常有一些非純雇傭關系的人幫忙,如戈達爾和他當時的妻子就幫她演過戲,布里阿利這種她根本無錢使用的明星也自動來了。她一般也就拍攝一些攝制工作不太復雜、半紀錄性的影片。這一切,保證了她的影片是實驗電影范圍之外最為個人化的作品。瓦爾達是一個分明的左傾女權主義者,對68年的革命懷有深深同情,當然——尤其是在早期——思想中有著不少存在主義因素,如焦慮,對親近事物突然產生的陌生感。這些都在她早期的代表作《克萊奧5時到7時》中華現無疑: 巴黎女郎克萊奧從某日下午的五時起開始不安地等待兩小時后即將來臨的取癌癥檢查單的時刻。攝影機和錄音機在兩小時中一直跟著她,她盡力以各種方式排遣自己,見她很忙的男朋友,去影院看了一段戈達爾演的喜劇,在大街上漫步。最后,一個馬上就要去阿爾及利亞戰場的士兵答應陪她去取化驗單了。這當然是一部故事片,但拍攝手法完全是紀錄式的。瓦爾達同除雷乃以外的左岸派導演一樣,拍片很少,1985年榮獲威尼斯金獅獎的 《浪跡天涯》 (又譯 《流浪者》 或 《無法無天》)雖然拍攝方法相同,但完全是另外的主題: 自由。一個女嬉皮士自愿不要任何固定住所、毫無目的、不考慮后果地四處流浪、打工、乞食,背著她沉重的行李。最后,她倒斃于途中,死于疲憊、疾病、寒冷。影片以兩方面展開: 女子的流浪; 她死后對最后三個月中見過她的人的采訪。影片明顯地受到了真實電影和文德斯的影響,瓦爾達本來就與真實電影的人們——尤其是馬爾凱——非常接近。影片繼承她以前的主題的有: 死亡,無目的的游蕩。主演桑德琳·博奈爾準確把握了主角的心理,一個被采訪的哲學碩士兼羊倌的一席談話意味深長。原為攝影師的瓦爾達在導演時是離不開取景器的,由此而特別關注框和畫面內的構圖。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左岸派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