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萊茵哈特
德國導演、演員和劇院經理。1890—1892年在維也納學習戲劇,1893年開始當演員,1894年加入柏林“德國人劇院”,在布拉姆的指導下學藝。1903年停止演戲,全力從事導演。在菜茵哈特開始其導演生涯的時刻,歐洲的劇場藝術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變化。阿庇亞、克雷、泰洛夫等戲劇藝術家的實踐和理論正在促成一場深刻的舞臺革命,這種新的舞臺藝術與傳統的劇院明星制是針鋒相對的。菜茵哈特也不愧為這場革命浪潮中的一個大膽的弄潮兒。同克雷一樣,萊茵哈特十分重視導演的主導作用,他致力于把劇院從文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其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在他看來,導演才是劇院里的真正的藝術家,導演應該仔細地指導和控制演出的每個因素,從演員的動作到布景、燈光、服裝、音響等各個方面。為了溝通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交流,形成一種新的觀眾演員關系,他模仿古希臘劇場的構造,把舞臺伸入觀眾席,這種開放式舞臺對后來的舞臺藝術影響很大。他還用高度風格化的建筑代替布景,用垂直線和水平線來突出演員體形和動作的變化,特別是他善于運用演員的有節奏的群體動作把觀眾緊緊地吸引到劇中來。
萊茵哈特一生導演了大量的劇作,主要包括:高爾基的《底層》 (1903)、王爾德的 《莎樂美》(1903)、席勒的 《陰謀與愛情》(1904)、莎士比亞的 《仲夏夜之夢》(1905)、易卜生的《群鬼》(1906)、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1910)、埃斯庫羅斯的 《奧瑞斯提亞》(1911)、莎士比亞的 《哈姆雷特》(1919)、霍夫曼斯塔爾改編的中世紀道德劇《人人》(1920)、歌德的 《浮士德》、哥爾多尼的 《一仆二主》(1924)、皮蘭德婁的 《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1924)、肖伯納的 《圣女貞德》(1924)、《蘋果車》(1929)等。
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萊茵哈特離開德國,移居奧地利。1938年到美國,定居好萊塢,繼續從事戲劇藝術事業,直到逝世。
上一篇:西方文學·斯托帕德
下一篇:西方文學·《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