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垮掉的一代
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一種,出現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它席卷整個西方世界,波及了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
1957年杰克·皮茹亞克于小說《在路上》 首次提出“垮掉”而得名,繼而得力嘻皮士而風行。其成員均為在二次大戰后的社會危機中飽經憂患、倍受苦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主要由一批青年文化人和沒有職業的男女青年、流浪漢組成。這批人目睹了美國社會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而產生了幻滅感,他們先后投向尼采的“意志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深受影響。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一切苦難皆源于“理性”、“精神”,因而他們竭力反對理性,自稱“神圣的野蠻人”,因對現實不滿而否定一切、反對一切,最終否定自己,走向享樂縱欲,甚至建立“垮掉分子村”,過著吃喝不分、男女混居的團體生活,以示他們對傳統和社會的反抗。這種蒙昧的反理性的反抗絲毫不能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在藝術上他們認為藝術創作是“尋找和表現”生活,要研究活的人,做“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他們反對寫英雄和英雄的行為,對浪漫主義也不感興趣,只追求“現在”,抓住“現在的存在”,表現“存在的危機”。
他們力圖打破各類文學體裁的限制,取消詩的格調和韻律,從此打破詩歌同散文的界線,主張廢除“知識分子”語言,直接運用底層人民的口語,沖破傳統語法、修辭原則的束縛,努力探索小說傳統表現手法以外的新路子,其小說往往沒有故事情節和人物介紹,人物流動的內心世界是“垮掉的一代”注意的中心。他們善長運用內心獨白,旁白和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各種表現手法來表現人物的感官印象、欲念,思考及活力,故而其作品有很大的隨意性與多變性,神秘主義和象征主義的手法也常常被用到創作之中,致使作品晦澀難懂,捉摸不定。
代表作家除杰克·克茹亞克以外,還有阿侖·金斯堡 (長詩《呼號及其他》1956,《卡迪士及其他》1961),詩人勞倫斯·弗林蓋梯(《逝去世界的圖景》1955、《精神的康夸島》 1958、《離別舊金山》 1961)、勞倫斯·霍爾姆斯 (小說《走吧》、《號角》) 等等。
上一篇:西方文學·維昂
下一篇:西方文學·巴塞爾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