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構成主義
20世紀雕塑所發展起來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新概念之一。源于拼貼,是以蘇俄為主的運動,塔特林在莫斯科將之推廣。1913年,塔特林訪問巴黎,在此,他看了畢加縈畫室,為之吸引和啟發,畢加索當時正在用構成研究拼貼對雕塑有些什么內在的含意。塔特林返回俄國后,就用木料、金屬和紙板,表面罩上石膏、釉面和碎玻璃,構成了一系列的浮雕,在雕塑史中,這些作品就是第一批完全抽象的構成,構成主義作品在觀念上是抽象的,且有不同的材料組成,起先運用在懸掛的或浮雕構成物上,后來則擴展到建筑和機械設計中。例如塔特林的“第三國際紀念碑”設計模型,這是一個高約1300英尺 (3962.4cm),以金屬的螺旋式傾斜框架環繞著玻璃圓柱、方塊和錐體的尖塔,中央部分呈反時針方向旋轉。在構成主義的傳播中,俄國人佩夫斯奈和加波是兩個重要人物,他們從立體主義引申出他們的理論,但直到1917年,他們回到莫斯科時,才成為理論構成主義者。1920年8月5日在莫斯科,構成主義者舉行大展,發表“寫實主義宣言”,宣言由加波和佩夫斯奈簽署,重點提出了“藝術的重點應是空間中的勢,而非量感”的藝術觀。1921年,因政治因素,這個運動在俄國結束,此派藝術家將興趣轉至除繪畫和雕刻以外的各行,包括家具設計、樓梯建筑、印刷等。構成主義的觀念,對建筑和設計業都有顯著的影響,抽象雕刻最后采用非傳統原料,或是熔焊類的工藝技巧,也是他們的成果。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藍色頑童》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