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皮斯卡托
德國導演和舞臺經理。出身于新教世家。早年追隨萊因哈特,頗受其恢宏的表現主義手法影響。一次大戰后,開始熱衷于政治和社會改革,并著力于用新的戲劇形式和演出藝術實現其政治宣傳目的。1920—1924年間,他在柏林先后創立了法庭劇院和無產者劇院,主要面向工人創作演出。1924年,受聘于柏林人民劇院,執導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意味的劇目。如高爾基的《一夜寄宿》和席勒的《強盜》等。運用了各種記實手法,如電影鏡頭、喇叭、像片、海報、新聞報道等來加強真實性和直接性。1927年,他創立了自己的劇院,開始了一系列舞臺實驗。這些實驗劇包括埃內斯特·托勒的《啊哈,我們還活著!》和哈寒克的《好兵帥克》(同布萊希特共同執導)。此后,他開始用史詩劇的形式創建總體戲劇,調動所用藝術手段觸動觀眾的情緒。1931年,他來到莫斯科國際劇院任導演。1933年在美國社會研究新派戲劇工作社任職直到1951年。其間他排演了薩特的 《蒼蠅》,根據德萊塞《美國悲劇》改編的《克萊德·格立費斯之案》 (1936) 以及羅伯特·潘·華倫的《國王所有的臣民》。另外還改編上演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這些劇的政治色彩都很濃。50年代后,他先后在幾個德國劇院里任導演,排練上演了羅爾夫·霍赫胡特的《代理人》 (1963); 海因那·基普哈德的《關于J·羅伯特·奧彭海默》(1964) 和彼得·威斯的《審查》 (1965)。1963年,他在西柏林建立了自由人民劇院。皮斯卡特畢生致力于通過戲劇形式進行政治教育,促進社會改革與進步的活動。
上一篇:西方文學·雅利
下一篇:西方文學·奧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