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電影語言的結構
結構主義語言學反對支離破碎的語言分析,而注重對語言結構、系統、功能的共時性研究,電影符號學家麥茨依據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音素和音位概念、音素的不同位置構成不同含義的概念作為理論前提,區分出八大組合段,試圖以此涵蓋電影的全部蒙太奇敘事結構。即非時序性組合段、順時序組合段、平行組合段、括入組合段、描述組合段,敘事組合段、交替組合段、線性敘事組合段。
艾柯提出了電影影象的三層分節說,按照他的界定,單個視覺畫面的第一分節是象形圖象,第二分節是象形符號,第三分節是象形義素。而由連續畫格組成的一個歷時性段落的動態結構同樣具有三種分節方式: 動態圖象、動態形素和動素。艾柯還從“影象即符碼”這一觀念出發,制定了影象的十大符碼: 感知符碼、認識符碼、傳輸符碼、情調符碼、形似符碼 (包括圖象、符號與義素)、圖式符碼體驗與情感符碼、修辭符碼 (視覺修辭格、視覺修辭提示、視覺修辭證明)、風格符碼、無意識符碼。
彼得·沃倫采用美國哲學語義學家查爾斯·皮爾士的符號分類體系,把符號分為象形 (如照片、地圖)、指示 (如指紋、印跡) 和象征 (復雜的隱喻) 三大類。他認為好萊塢影片可以歸入象形符號體系,紀錄影片可以歸入指示符號體系,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一類影片則屬于象征符號體系。
上一篇:西方文學·瑞恰遜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魯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