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中生有
【原文】
反者,道之動[1]。
弱者,道之用[2]。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3]。
【注釋】
[1]反者:循環往復。
[2]弱者:柔弱,渺小。
[3]無:超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
【譯文】
發展是道之運動的內在動力;
堅守柔弱是道的運動法則的具體運用。
天下萬物從有中產生,有又從無中產生。
【解析】
這一章雖然只有三句話,但含義十分豐富、深邃。在這一章老子重申了道和德的關系,道無形、無言、無為,不能被我們真正認識,我們認識到的只是道的德性而已,因此可以說德是道的屬性。
“反者,道之動”,意思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的,如果我們善于觀察就不難發現,我們周圍的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蟬皮掛在枝頭,而蟬卻沒了蹤影,我們四處尋找,樹葉深處傳來蟬的鳴叫,原來它的翅膀長硬了躲到密葉深處唱歌去了。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夏天的飛逝,它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第二年的夏天蟬聲又起,如此循環往復,永不衰竭。
“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道在發揮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它一切順應事物的發展變化,任由萬物自然而然地發生和生長,而決不強加自己的意志,不去干涉,給萬物足夠的發展生長空間。道孕育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不使萬物感到自己的壓迫力量。如果天下的統治者能夠用這種柔弱的手段來治理天下,順應民心民意,自然會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愛戴,自然會擁有大道的力量而永不枯竭。
由此可見,大道的德性就是循環往復和柔弱順應,宇宙萬物由道而生,自然應該合乎大道的德性,才能得以正常生長、發展、運行,一旦違背道的德性就無法得以運作,就會被淘汰出局,這是因為宇宙萬物都由大道孕育而生成,這就是老子開篇所提到的“有,名萬物之母”。而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大道的孕育狀態又來自于無的混沌未開的狀態,也即是第一章中老子所說的“無,名天地之始”。無的狀態也就是道的德性了。人是萬物中的一員,處于宇宙萬物中就如同滴水藏海一般,是那么微不足道,而我們喜歡夸大自身存在的價值,人類的虛妄致使人類忽略自然規律的存在而恣意妄為,恣意妄為是對大道的公然叛逆,其表現是多方面的,比如任意砍伐森林、任意捕殺野生動物、污染環境、自虐和虐他……人類自認自己的強大和睿智,是不自知的表現,其結果必將是自我毀滅。我們人類只有順應自然之道,明曉生死皆自然,短暫的人生不容許我們蹉跎歲月,也不容許我們陷于無謂的紛爭中。生命就如同一次短暫的旅游,從起點出發最后又復歸于起點,這種循環往復不會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生就有死,這是大道的規律,沒有人能夠改變得了,既然無法改變,我們為什么不能換一種方式對待它呢?順應它就合乎了道的大德,就能活得自然、坦然、悠然。
為人之道
張儀“無中生有”騙楚王
戰國時代出現了大批能言善辯的縱橫家,為了當官發財,他們游說列國,一時間,到處充滿有才智的說客,縱橫于各國朝堂。史上鼎鼎有名的張儀就是其中一位。
張儀是魏國人,在他早期的游說生涯中曾到過楚國,不過沒受到楚王的重用,生活非常貧困。
有一次楚王召見他,但卻滿臉表現出很不耐煩的樣子。
張儀對楚王說:“如果大王不想任用我,我請求到魏國去走走。”
“那好吧。”楚王答道。
張儀問:“難道大王不想從魏國得到什么東西嗎?”
“黃金、珍珠、象牙等楚國都有,我什么也不想要。”楚王說。
“難道大王不喜歡美女?”
“什么意思?”楚王不解地問。
“聽說魏國美女貌若天仙,最為嬌艷,可謂當今天下第一。”
楚王聽了這番話不禁心馳神往,心中起了些淫念。
于是他賜給了張儀許多珍珠、寶石等財物,請張儀為他從魏國多帶幾個美女回來。
楚王的兩個愛妃聽了此事,慌忙地把張儀請去。
張儀把楚王托他到魏國尋求美女的事,大肆添油加醋地說給她們聽,她們因為害怕,所以賄賂了他許多黃金,求他別帶美女回來讓她們失寵。
臨行前,張儀要求楚王設宴送行。
酒過三巡,張儀又請楚王把平常身邊侍奉的人請來,說要為她們敬酒。楚王于是把兩個愛妃叫了進來。
一見她們,張儀馬上從座位上跳下來,趴在地上磕頭不止,并連連說道:“我有欺君之罪,該死,該死!”
“這是怎么回事?”楚王不解地問道。
“我周游列國從未見過如此漂亮的女子,上次我還說要給您找最美的女子,這不是欺騙您嗎?”
“好了,算了吧!”楚王聽了也無奈地說道,“我也認為我這兩個愛妃是天下最美的。”
如此一來,張儀到魏國去找世上最美女子的許諾就成了空話,也就是“無”;黃金、珠寶以及楚王的盛情款待就成了這個“無”中產生的“有”。
張儀以其如簧之舌虛構了一種假象,吸引楚王上鉤,從中漁利。
從政之道
無中生有殺于謙
明英宗乘景帝病重之際,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擁立下,發動政變,復取帝位。其后,石亨、徐有貞指使言官誣劾于謙、王文欲迎立襄王瞻塔,英宗命將于、王二人逮捕下獄。
在廷審時,王文拒理抗辯道:“迎立外藩,須有金牌符信,遣人必用馬牌,兩者分別存于內府和兵部,究竟有無此事,可前往兩處查驗,為什么無故冤枉人呢?”
徐有貞聞言狡辯道:“事尚未成,自無實際,但心已可誅,應當定罪。”
王文聞此厲聲抗爭:“犯罪必須有證據,天下有逆揣人心,不分虛實,就隨便陷人于死地的嗎?”
這時,于謙苦笑著對王文說:“石亨等人報復私仇,定欲我等速死,雖辯何益?”
參加會審的都御史蕭維楨連忙插話道:“還是于公明白,事出朝廷,承認也是死,不承認也是死。”
當下將于謙、王文還系獄中,徐有貞、蕭維楨等人密議一番,即以“欲反”二字,鍛煉成詞,入奏英宗。英宗開始還以“于謙有功,不應加刑”而猶豫不決,徐有貞見此情,乃攘臂上前進言道:“不殺于謙,今日之事有何名譽?”英宗意已決,下令將于謙、王文等人斬于東市。
石亨、徐有貞擁立英宗復辟后,為報私怨,竟采用“無中生有”的辦法,捕殺于社稷有功的于謙等人,制造了明史上的一大冤案。
經商之道
特朗普無本生財成富商
美國地產大王唐納德·特朗普如今已是擁有數十億資產的大富商。特朗普擁有龐大的物業,如巨型商場、五星級酒店、賭場……
特朗普取得今日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極擅無本生財。
特朗普為什么會這般精明呢?這與其少年時代的艱苦磨煉是分不開的。1946年,特朗普出生在紐約的一個貧民家庭。當時,他的父親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去擦皮鞋、賣苦力、運送水果、當建筑工人、做木匠等。這一切,給少年特朗普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13歲時,特朗普進入軍校就讀,之后,又轉入了軍事學院。這時,父親的建筑事業有了起色,特朗普也因此對這一行產生了興趣,而對軍旅生涯漸漸產生了厭倦。那時候,他立下志愿,要從無到有創出一番事業來。還在軍校讀書時,他就處處留意世情變化。他發現,當時正在興建的房地產業大有可為,因此,他立志有朝一日也要在這一行施展拳腳。
真正使特朗普成功的,是兩件他運用從無到有技巧獲得了豐厚的利潤的事情。
第一件事發生在1964年。當時,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有一個平民住宅區,原來的業主因為房屋過于破舊,沒人租住而收不到房租,只好宣告破產。當這個平民住宅區放盤拍賣時,居然沒人問津。因此,原業主十分苦惱,正在尋求買主,將破爛房屋出手。
機會難得。特朗普當時力排眾議,獨具慧眼,認為這個地方一定會有厚利可圖。于是,他向銀行貸款買下了這個平民住宅區。
買下之后,特朗普又詳細分析了原業主經營失敗的原因,并一一加以改進。為了使房產增值,他又以住宅區作為抵押,再次舉債,用來投資修整改建。之后,他再將這個住宅區放盤出售。一年后,特朗普凈賺了500多萬美元。
第一次從無到有成功后,特朗普對這一行更有信心了。于是,他又不停地尋找機會,伺機再展宏圖。
1973年,特朗普又一次成功操作了從無到有這一招。這一年,特朗普在看報紙時發現了一個消息:賓州中央鐵路公司申請破產,原因是資不抵債,無法運行,因此,擬將金庫多酒店放盤拍賣。當時,金庫多酒店所處地段相當有利,拍賣消息傳出后,眾多客商都踴躍爭購,但一看價碼便縮頭了。
唯有特朗普不退縮,他認為這個酒店地處黃金地段,一流的位置必然會產生一流的商業效益,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向銀行貸款1000萬美元,一舉收購了酒店。之后,他又以酒店物業做抵押擔保,再度舉貸8000余萬美元,對金庫多酒店進行全方位的改建裝修。
一年后,酒店裝修完畢,對外營業。每年純利潤就達3000多萬美元。3年后,還清了全部貸款,之后,酒店財源就如江水般滾滾而來了。
兩次從無到有的成功,使特朗普一下子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伙變成了超級富商。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四章·象帝之先》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