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歌
該術語源自希臘文elegia,意思是“哀傷”。指一種抒情詩體,通常語氣嚴肅,文詞典雅。哀歌一般是詩人因某人之死或因某事傷感而作。詩人借哀歌表達某種永恒的精神、情感、價值,從而獲得安慰和解脫。關于哀歌的起源,詩學界眾說不一,尚無定論。在希臘文中,elegia一詞既可以指某種特定的詩歌形式,即由一個六音步詩行和一個跟隨其后的五音步詩行構成的雙行體,又可以指這種詩歌形式所表達的那種情感。用這種雙行體寫成的詩歌,不管是悼亡之作、戰爭歌曲、政治諷刺詩還是愛情詩,除了警句詩外,原來都叫作哀歌或挽歌。牧歌式的哀歌,如俄克里托斯的一些作品,在題材上很像是現代哀歌的原型,但希臘人把他們歸入田園詩的范疇。在亞歷山大時代,希臘人主要用哀歌體的對句形式來寫作情詩和富于聯想色彩的詩歌。最早的羅馬挽歌都以采用對句的韻律、哀怨的情調以及愛情的主題而區別于其他文學類型。這類挽歌的著名作者有加盧斯、普羅佩提烏斯、蒂布魯斯等。后來,奧維德擴大了這種對句形式的使用范圍,用這種形式寫作其他題材的詩篇,如《黑海零簡》,不過愛情仍是其詩作的核心主題。
16世紀初期,意大利詩人在模仿各種古典音律的同時,也把意大利三韻句的形式用于哀傷詩的創作。這類詩人有B·塔索和阿里奧斯托等。阿里奧斯托所寫的《韻集》和《諷刺詩》,在他死后被人們稱作哀歌。在巴羅克時代,寫作這種表現人們抑郁和傷感的哀歌式抒情詩的代表人物是菲利卡亞。直至19世紀,他在意大利的知識界中仍有影響。其他代表人物有萊奧帕爾迪和卡爾杜齊。一些現代作家也曾嘗試用這種古典對句形式來寫作,如鄧南遮等。
在西班牙,最初的挽歌是模仿意大利詩體形式的,如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為悼念其戀人而作的《第一首牧歌》(1535年)、以傳統的田園詩形式所寫成的哀歌、一些仿效塔索的詩歌等。洛佩·德·維加(1562—1635)就曾仿照塔索,用八行詩體以及其他詩節形式寫作哀歌。到了20世紀,希梅內斯也寫了一些哀歌和挽歌,其基調仍是抑郁傷感。洛爾卡所寫的《悼念胡安娜·拉·洛卡夫人》和《伊格納齊奧·桑切斯·梅希亞斯挽歌》,充分表現了人在彌留之際,由于對死的預感無比強烈而產生的一種深切的惶惑之情。
在法國,第一位嘗試用古典挽歌形式寫作的是讓·杜布萊。他于1559年首先交替使用陽韻和陰韻,而后交替使用十音節詩行和八音節詩行,以此來模仿古典的對句形式,寫成了亞歷山大格雙行詩。龍薩在他1565年所寫的《挽歌、化裝舞會與牧歌》中,放棄了古典音律,重新采用古典哀歌的傳統主題。后來的L·拉貝和馬萊伯也采取這一做法。布瓦洛在《詩的藝術》一書中提出:哀歌的主題應限于愛情或死亡。到了18世紀,哀歌逐漸演變為吟詠人們的柔情與憂郁,而不是表現人們的深切悲痛。這一傾向一直延續至18世紀末,到安德烈·謝尼埃時期達到了高潮:
然而那溫柔的挽歌和動人的姿容,
誘惑著我;那低吟淺唱的歌聲,
那帶著淚珠的笑容和蓬松的秀發,
多么美啊!我不禁抬起了頭,
用靦腆的目光,仰望著天空。
從1820年拉馬丁所寫的《沉思集》問世以來,法國文壇上的哀歌逐漸與其他詩體融合,使人難以區分,純粹的哀歌已頗為罕見。
在德國,挽歌這一類題材的詩歌更加不受格律的限制。埃德蒙·戈斯認為,在德國根本不存在哀歌這一詩體。文藝復興時期,曾有一些德國詩人試用拉丁文來創作哀歌。但在17世紀初,用本地大眾語言寫作哀歌的著名詩人只有奧皮茨。他以模仿古典音律的詩體寫下的作品,就是交替使用陽韻和陰韻的亞歷山大體雙行詩。克洛卜施托克用韻更加自由,內容復歸傷感題材,范圍包括一般的悲傷事件、戀愛中的糾葛以及對死者的悼念等。英國詩壇上頗有盛名的墓地派詩人以及楊格、哥爾德斯密斯、格雷和奧西恩等人,對德國的影響也很大。歌德寫的《羅馬哀歌》雖然也模仿了拉丁哀歌的音律,但實際上應該歸入田園詩的范疇。他創作的著名哀歌是《植物的演變》。席勒在其論文《論原始和傷感的詩》中,把哀歌和諷刺詩與田園詩區別開來。他認為哀歌渴求理想,諷刺詩針砭時弊,而田園詩則表達現實的理想。這一關于哀歌的觀點,他在《希臘的神祇》《思念》《朝圣者》等詩篇中都有所陳述。荷爾德林的哀歌表現了人類理想境界之不可企及,表達了對于逝去的美好年華的懷念。19世紀后半期,比較著名的德語哀歌作家只有默里克和蓋貝爾。拉伊納·馬里亞·里爾克曾作了10首《杜伊諾哀歌》(1912—1922),希冀重新恢復哀歌在現代文學中的地位,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代,英國的幾位詩人,如錫德尼、斯賓塞和哈維等,都曾嘗試以古典對句的音長音節詩體寫作,但都以失敗告終。從16世紀到17世紀初,哀歌一詞所指的詩歌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彼特拉克式的愛情詩和哀傷詩。后來多恩在《世界剖析》(1611)一書中,把其中一部分稱為“葬禮哀歌”,此后哀歌的詞義才逐漸明確起來。彌爾頓在1637年寫了一首田園挽歌《列西達斯》,使這種悼念死者的哀歌在英國成為一種獨立的詩歌類型。在英美文學史上還有一些沉思詩和思考詩,但這些哀歌式的詩作和真正的哀歌到這一時期已經區別開來了,如格雷的《墓園挽歌》(1750)、楊格的《夜思》、約翰遜的《人類欲望的虛幻》、惠特曼的《紫丁香花開在前院》等。按傳統方式所寫的哀歌有蒲柏的《一位不幸婦人之死》和丁尼生的《悼念》(1850)等。在現代哀歌中,W·H·奧登所寫的《懷念葉芝》是一首著名的作品,它使用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格律。在英國文壇上,較著名的牧歌式哀歌有雪萊1820年為悼念濟慈而作的《阿多尼斯》,阿諾德1867年為哀悼克拉夫而作的《梯爾西思》。這些哀歌來源于不同的傳統,被視為古典田園詩或牧歌的一個分支。在古典文學中,堪稱田園詩或牧歌之典范的有《悼拜昂》(這首詩一般認為是莫斯丘斯的作品,但實際上可能是拜昂的另一位不知名門徒的手筆)、維吉爾的第五牧歌、忒奧克里托斯的第一首田園之歌和維吉爾的第十牧歌。后兩首詩都把愛情與死亡的主題融合在一起。
上一篇:含混
下一篇:唯美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