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派
1916年在蘇黎世,羅馬尼亞人特里斯坦·察拉、阿爾薩斯人漢斯·阿爾普和德國人胡戈·鮑爾及理查德·許爾森貝克,選擇了“達達”一詞來代表他們對完全自由的追求。該詞并無特殊的內涵,它意味著一切,同時又什么都不表示,既原始卻又無所不包。1919年,達達派遷到巴黎,因而更加具有國際性。當時一些熱衷于詩歌又具有叛逆精神的法國青年,正在試圖組成一個新的團體,其中包括安德烈·勃勒東、菲利普·蘇坡、保爾·艾呂雅、路易·阿拉貢、喬治·里貝蒙—德塞涅等,而達達派正適應他們的需求,成為他們的堅強核心。達達派藝術家也得到了立體派藝術家的鼓勵和幫助。在達達派的詞匯中最基本的詞就是“無”。他們對理性、道德和宗教不滿意。他們相信,這三者已經把世界引入一場無意義的戰爭,他們就是要徹底清除在當代詩人和藝術家中盛行的理想和規則。他們的活動包括舉行公眾表演,從事美術和詩歌的“拼貼”,即把互不相關的物體或隨意挑出來的詞匯并置在一起,組成不合邏輯的單位;還在他們的機關刊物《達達》和其他雜志上發表詩歌和宣言。他們向陳腐的意象和標準的句法開戰;他們創造荒誕和諷刺性的隱喻。到了1921年,他們考慮到,達達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不再有用了,所以干脆埋葬這個名詞,以便為超現實主義讓路。而巴黎的一些人則繼續發揚達達精神,以超現實主義手法創造出更加堅實、更加積極的詩歌藝術。在其他地方,特別是德國和美國,分別在許爾森貝克和阿瑟·克雷文的倡議下,在許多藝術家的合作下,“達達派”這個流派的名稱依然保留了下來。然而,達達派最深遠的影響還是體現在法國詩歌之中。
上一篇:轉喻
下一篇:近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