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派
印度尼西亞文藝流派。一般指從日本占領到八月革命結束(1942—1949)這一時期出現的一批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方法不同于“新作家派”那種憂郁感傷的浪漫主義,而是充滿活力的表現主義和反映當時政治斗爭的現實主義。代表詩人凱里爾·安哇爾首先采用表現主義手法,他的詩歌形式獨特新穎,詩句凝練緊湊,開創了印度尼西亞詩歌的新風格。普拉姆迪亞等作家的小說真實地再現了獨立戰爭的情景,為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八月革命初期,“四五年派”作家對民族獨立戰爭尚持積極態度,后來受“普遍人道主義”和“世界主義”等思潮的影響,有些作家逐漸脫離現實斗爭,表現出“為藝術而藝術” 的傾向。“四五年派”多數原是以凱里爾為首的“文壇社派” 。1949年1月羅西漢·安哇爾第一次把“文壇社派”改稱為“四五年派” ,并把八月革命時期涌現的青年作家包括在內。關于“四五年派” 的稱呼問題在印度尼西亞文學界一直存在著爭論。
上一篇:商人和魔鬼的故事
下一篇:四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