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韓昌黎集
詩文別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其中詩十卷。唐韓愈撰。韓愈文集是唐穆宗長慶四年(824)韓愈去世后,由其門人李漢編輯的,并目錄合為四十一卷,名為《昌黎先生集》。據方崧卿《韓集舉正》序文所言,宋以前韓集有令狐(澄)氏本、南唐中主保大(943—957)本和趙德文錄本多種。經過五代戰亂,并未散佚,宋初《崇文總目》仍錄為四十卷。宋人對韓集的整理不像對李、杜、白那樣,集中精力輯佚補綴,而是校正輾轉傳抄中出現的訛誤和異同。宋初詩文革新運動的主將穆修、歐陽修都曾校正過韓集。歐陽修還曾以碑校集,《集古錄》有好幾條跋尾即是,可惜其校本未加刊刻。穆修本僅數百部,流傳不廣。在二人之前,已有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杭本(后又有仁宗嘉祐(1056—1063)小字杭本)、真宗天禧(1017—1021)蜀本(后又有嘉祐蜀本,源自天禧本)。在此之后有李漢老、謝任伯所校秘閣藏本,即朱熹所謂“閣本”。此本“最為詳密,字之疑者,皆標同異于其上”(《韓集舉正序》),故方崧卿以此為底本撰《韓集舉正》。此外,還有謝克家本、李昞本、洪興祖本及晁本、潮本、泉本多種,但傳世甚稀,即便有傳,亦殘闕不全,如北京圖書館藏《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宋刻,僅存十五卷,且以另二宋本補入。據悉,臺灣故宮博物院復制了一個本子,系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錦溪張監稅宅翻刻南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廣東潮州本,據故宮博物院專家鑒定,的然無誤,實可珍貴。宋人對韓集的輯佚有所發展,有補詩入《外集》一卷,后將《順宗實錄》并入,以至外集成為八卷。由于宋人校勘韓集者頗多,版本亦多,以致各本之間參差不一,需有一吸收各本之長的綜合本,于是出現了方崧卿的《韓集舉正》。此本以“閣本”為主,參以大中祥符杭本、嘉祐蜀本、唐令狐本、南唐本參互勾貫,各取其長,一時稱為善本。此書初刊于淳熙十六年,《四庫全書》所收即此本。后來朱熹感于《舉正》多依“閣本”,且往往曲從,遂更為校定,悉考異同,校讎尤為精審,成《韓文考異》一書,影響甚大,使《舉正》幾近湮沒。此外,宋人還對韓集作了注釋工作,著名的有樊汝霖《韓集譜注》、韓醇《新刊詁訓唐昌黎先生文集》、文讜《新刊經進詳注昌黎先生文》以及祝充《音注韓文公文集》。另有三個著名的集注為魏仲舉《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黃伯大《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廖瑩中《世綵堂昌黎先生集注》。魏書收集甚廣,多種亡佚的書賴以保存,初刊于南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四庫全書》收有此本,涵芬樓亦曾影印刊行。世綵堂注對宋人韓集注釋成果作了一個總結,初刊于南宋度宗咸淳(1265—1274)年間,計五十一卷(1928年上海蟫影廬影印)。后明人徐時泰東雅堂復刻世綵堂本,全錄朱熹《韓文考異》、節錄五百家注而成,此本一出,其他諸集幾廢。《四庫全書》亦收有此東雅堂本。宋人集注,無論學力還是編輯技術都有缺點,未能真正總結宋人的成果。 清人陳景雲《韓集點勘》四卷,不列原文,糾正了世綵堂本中的不少錯誤,其“所校,考據史傳,訂正訓詁,刪繁補闕,較原本實為精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韓集歷代詩文合刊,重文輕詩。有清一代,韓詩得到重視,刊行頗多,有顧嗣立《昌黎詩集注》、方世舉《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有錢仲聯另行系年的注釋本《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在韓詩的校、箋、注方面,均可稱集大成之作。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韓愈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