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鐘惺
字伯敬,號退谷,又號止公居士、晚知居士,臨終受戒,自號斷殘。祖籍吉安(今屬江西),高祖始移居竟陵(今湖北天門),遂占籍焉。少時體弱多病而努力向學,篤好詩文,十八歲補諸生,困于諸生十二年。明神宗萬歷三十一年(1603)中舉。次年,與譚元春訂交。萬歷三十六年,遭喪子之痛,狂走南京,與林古度兄弟游。萬歷三十八年,登進士第,授行人,曾使蜀及典試黔中,稍遷工部主事,后改南京禮部主事,遷郎中,出為福建提學僉事。熹宗天啟二年(1622),丁父憂去職,由閩經武夷、杭州、吳門還鄉。惺傾心學佛,鄉居注《楞嚴經》,草《家傳》,注《楞嚴經如是說》十卷。天啟五年,病亟,為《告佛文》,發愿受五戒,卒。惺論詩,注重表現人的真情實感,強調獨創性,為矯公安派的俚俗輕率之弊,“思別出手眼,另立深幽孤峭之宗”(《列朝詩集小傳》),其所求的“真詩”是:“察其幽情單緒,孤行靜寄于喧雜之中,而乃以其虛懷定力,獨往冥游于寥廓之外。”(《詩歸序》)這一對詩境的理解,則不免過于狹窄,是認為只有表現“幽情單緒”、“孤行”、“獨往”的作品才可稱為“真詩”。故其所作詩也多運瘦硬雄健之筆刻畫奇山異水、幽谷險境,以抒發其落落寡合、孤芳自賞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現其不肯趨附權貴的耿介性格。其代表作品有《紅葉》、《墜蟬》、《桃花澗古藤歌》、《鄴中歌》、《江行俳體》、《邸報》等。詩的取境大多幽深孤峭,構思巧妙奇特,用語避熟就生,喜用險韻。惺開創了竟陵派,其作品則成為該派作者模仿的對象,海內稱詩者靡然從之。又與譚元春編選《古今詩歸》五十一卷,其目的在于“引古人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求古人真詩所在”(見《古今詩歸序》),作為開宗立派之經典。但錢謙益謂其“所撰《古今詩歸》盛行于世,承學之士,家置一編,奉之如尼丘之刪定。而寡陋無稽,錯謬疊出,稍知古學者咸能挾莢以攻其短。《詩歸》出,而鐘、譚之底蘊畢露,溝澮之盈于是乎涸然無馀地矣。當其創獲之初,亦嘗覃思苦心,尋味古人之微言奧旨,少有一知半見,掠影希光,以求絕出于時俗。久之,見日益僻,膽日益粗,舉古人之高文大篇鋪陳排比者,以為繁蕪熟爛,胥欲掃而刊之,而惟其僻,見之是師,其所謂深幽孤峭者,如木客之清吟,如幽獨君之冥語,如夢而入鼠穴,如幻而之鬼國,浸淫三十馀年,風移俗易,滔滔不返“(《列朝詩集小傳》)。于此可見錢氏對竟陵派之評價,在明末清初,此論頗有代表性。惺著有《史懷》二十卷、《詩經圖史合考》二十卷、《禹貢合圖纂注》一卷,編選、批注了《詩經》、《左傳》、《漢書》等,另編有《古今詩歸》、《周文歸》、《秦漢文歸》、《唐宋八大家文選》、《宋文歸》、《名媛詩歸》等。其詩文收入《隱秀軒集》。譚元春為撰《墓志銘》,今人李先耕、崔重慶為撰年表。《明史》卷二八八、《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有傳。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通變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錢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