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結處健舉》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為詩結處總要健舉。如王維:“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何等氣概!(何世璂《然鐙記聞》)
【詩例】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解析】
一首好詩,只有好的開頭和好的中篇那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好的結尾。劉勰說:“絕筆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文心雕龍·章句》)說明詩歌的結尾追媵著詩歌開篇和中篇的思想感情,具有增強詩歌藝術魅力的作用。它是臨去那秋波的一轉,激發人們的留戀、惆悵、感傷或激奮等等的情懷。這就要求“為詩結處總要健舉”,也就是說詩歌的結尾要完固有力、有氣概、不同凡響。唐人對于詩歌結尾是很重視的。唐人小說記載,初唐的沈佺期和宋之問(文學史上號為“沈宋”)以及其他同僚共作應制詩,中宗命昭容上官婉兒評詩。對沈宋所寫的二首詩,她認為沈不如宋:“二詩工力悉敵,沈詩落句詞氣已竭,宋猶健筆。”上官婉兒評詩的著眼點就在尾聯的“健”與“竭”上。王維《觀獵》便是一首結處健舉的完美無疵的好詩。施補華《峴傭說詩》評論此詩道:“起處須有峻嶒之勢,收處須有完固之力,則中二聯愈形警策。如摩詰‘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倒戟而入,筆勢軒昂。‘草枯’一聯,正寫獵字,愈有精神。‘忽過’二句,寫獵后光景,題分已足。收處作回顧之筆,兜裹全篇,恰與起筆倒入者相呼應,最為整密可法。”
詩歌結尾如何才算健舉呢?首先,“收處須有完固之力”。即結尾要有力度。劉勰曾指出:“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郁湮,余風不暢。”(《文心雕龍·附會》)結尾無力,則功虧一簣。元代喬夢符曾用六字來概括作詩之法:“鳳頭、豬肚、豹尾。”豹尾,即比喻詩歌的尾聯要像豹尾一樣具有力度。《觀獵》一詩,首聯點題,頷聯寫出獵,頸聯寫獵歸,然后用“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來結尾,兜裹全篇。雖然尾聯和前面三聯相比,顯得平和恬靜,但由于用了“射雕處”和描寫了心理上的激情,同時又用“千里暮云平”寫出了壯闊的空間,故讀來依然氣勢磅礴,豪健有力。在力度上決不比“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來得遜色。其次,結處欲健舉,宜作回顧之筆,前后呼應,“首尾相援”(《文心雕龍·附會》)。《觀獵》尾聯以 “回看射雕處”來“追媵前句之旨”,又以“千里暮云平”在時間和空間上作了交代,從而與前面的出獵時“風勁角弓鳴”的緊張壯烈的氣氛和“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等句所呈現的千里馳騁之場景緊密呼應,首尾二聯因而顧盼生輝。最后,結句要健舉,還應當紆徐有韻味,作到言已盡而意無窮,文已盡而情有余。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指出:“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觀獵》首聯便倒戟而入,渲染和描述了緊張激烈的狩獵場景,氣勢軒昂,中間二聯亦迅猛快捷,快人快語,誠如顧小謝的《唐律消夏錄》中所說:“全是形容一快字,耳后風生,鼻端火出,鷹飛兔走,蹄響弓鳴,真有瞬息千里之勢。”但詩人在尾聯卻描繪了一幅安恬的圖畫,敘寫了狂風暴雨之后的那種松弛寧靜的情緒與心境。一快疾,一恬靜,相映成趣,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此詩便合此道,因而紆徐有韻味。而詩人之方法便是以景結情:“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詩人在這兒并不直說他對狩獵的觀感如何,而是用客觀景物來抒發情感,在這平和安詳的景物中,凝聚著詩人對于狩獵的恣情快意的留戀和回味,蘊藏著詩人那狂熱過后的安恬心境。這種技法的運用,正和李后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不直說愁有多少,而是以一江東流的春水這一意象來象征、比喻和暗示,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以景結情,以不言而言之,大音稀聲,從而具有余音裊裊、臨去秋波一轉之魅力。“為詩結處總要健舉”道出了詩歌結尾的規律性的要求。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起語奇》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盤空出險語》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