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鈍吟雜錄
詩話著作。清馮班撰。馮班(1602—1671),字定遠,號鈍吟,常熟(今屬江蘇)人,明諸生,入清不仕。著有《鈍吟文稿》等。與其兄馮舒齊名,時稱海虞二馮。《鈍吟雜錄》中《正俗》(專論詩體詩法)、《讀古淺說》(多評古今詩文)和《嚴氏糾謬》(專駁嚴羽《滄浪詩話》)等三卷屬于詩話性質。嘉慶年間雪北山樵編《花薰閣詩述》,將《正俗》中論樂府的一部分,與《鈍吟文稿》中的《古今樂府論》、《論樂府與錢頤仲》、《論歌行與葉祖德》等篇匯輯在一起,仍冠以《鈍吟雜錄》之名。近人丁福保編《清詩話》又原封不動地移載入內。此輯頗能體現出馮班論詩精于辨體的長處。如《古今樂府論》辨明人對樂府詩體的竄亂,考察樂府的沿革,歸類為“制詩以協于樂”、“采詩入樂”、“古有此曲,倚其聲為詩”、“自制新曲”、“擬古”、“詠古題”、“新題樂府”等七類。這種分類法,比以音樂為標準的傳統分法,如漢明帝時的四分法(一、大予樂,二、雅頌樂,三、黃門鼓吹樂,四、短簫鐃歌樂。見《隋書·音樂志》上),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八分法(一、相和歌,二、拂舞歌,三、白纻歌,四、鐃歌,五、橫吹曲,六、清商曲,七、雜題,八、琴曲)及郭茂倩《樂府詩集》的十二分法(一、郊廟歌辭,二、燕射歌辭,三、鼓吹曲辭,四、橫吹曲辭,五、相和歌辭,六、清商曲辭,七、舞曲歌辭,八、琴曲歌辭,九、雜曲歌辭,十、近代曲辭,十一、雜歌謠辭,十二、新樂府辭)等,更能從中認識樂府體的詩的特征,而不僅僅是樂的特征。他批評李東陽的三卷詠古詩不合樂府規則,就是以更為概括的“諧金石”、“取古題”、“詠時事”三條作為標準的。他對詩、樂關系演變過程的看法,如“大略歌詩分界,疑在漢魏之間。伶倫所奏,謂之樂府;文人所制,不妨有不合樂之詩。樂之所用,在郊廟宴享諸大體;或有民間私造,用之宴飲者”,也比李攀龍、鐘惺等明代學者更見功力。但此本所輯僅六則,僅及馮班辨體之論的一部分,書名亦易生淆誤。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詩話》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作名·金陵五題
下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