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論著述·石室談詩
詩話著作。明趙士喆撰。趙士喆,字伯濬,明末山東掖縣人。《石室談詩》前有崇禎十六年(1643)自序,則書當成于此前。又有其弟趙士冕清順治六年(1649)序及張明弼序,則其刊行當在清初。該書上、下兩卷,計“總論二十四條”、“論各體二十一條”、“論諸家二十二條”。其持論往往折中于“后七子”和“竟陵派”之間,既推崇王世貞《藝苑巵言》及謝榛詩論,又推崇鐘惺、譚元春《詩歸》,自稱“固欲取王、謝、鐘、譚四家言為后人式”。其論詩,一方面多稱引王、謝、鐘、譚之說,從而加以闡發,另一方面又對王、謝、鐘、譚之說有所批評、修正,而于李攀龍《詩刪》則多所不滿。如此折中,自以為是“持平之論”,結果卻難免“首鼠兩端”之譏。其主要見解,一是要求去“俗”,謂“滄浪論詩有五俗,曰俗意、俗體、俗調、俗語、俗字。然而字句之俗,其病淺;格調之俗,其病深;最下則意俗也”。二是關于詩所涉議論:“王元美言:‘作詩者勿涉議論。’觀古今大家,其詩未嘗無議論也。”但“迂闊不情之議論”,或“露頭巾本色”,或“為論學繩尺”,則“墜魔境”。三是講究用事之法,以為“經史子集無非詩料”,“漢晉唐宋皆可使”。四是主張解詩應“以意逆志”,“頌其詩必知其人”,“選者、評者俱當于此著眼”,以免曲解詩意。五是稱引謝榛“想頭別”語,認為“其學別,其識別,其人別,則想不期別而別”,即主個性,貴獨到。其論宋詩,謂“有宋諸公,其氣骨在長慶、貞元之上,其學識即老杜無以過之。所以漸遠于唐者,正以其抗之使高,鑿之使深,離于風人之雅致,而又以其膽粗手滑,破壞前人之成法,而開后人之惡習為憾耳。王李諸公一概以為無足齒,似覺太過”。持論較為平允。而論明詩,謂“我明詩道,在開元以后實號中興,古體雖不及漢、魏,而勝于齊、梁、陳、隋,近體雖不及盛唐,而勝于宋、元、中、晚,正、嘉、隆慶,作者云翔,何、李、李、王,實為領袖。安得謂非當戶乎?”則不能無過譽之弊。要之,明代后期詩壇,由“七子”而至于“竟陵”,由“格調”說而至于“性靈”說,由尊唐貶宋而至于唐宋并尊,該書即為此轉變期中產物。有《東萊趙氏楹書叢刊》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知言養氣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風流派·神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