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纘緒
詩經學專著。十八卷。元劉玉汝撰。玉汝字成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嘗舉鄉貢進士。所作《石初集》序,末題洪武癸丑(1373),則明初尚存也。元代的詩經學,已成為朱熹學派的天下,當時的詩學著作,如劉瑾《詩傳通釋》、梁益《詩傳旁通》、朱公遷《詩經疏義》、梁寅《詩演義》等,大都演述朱熹之說,尺寸不逾,少有發揮,惟獨劉玉汝所作《詩纘緒》,對于朱熹《集傳》,有所發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其大旨專以發明朱子《集傳》,故云《纘緒》,體例與輔廣《童子問》相近,凡《集傳》中一二字之斟酌,必求其命意所在。或存此說而遺彼說,或宗主此論而兼用彼論,無不尋繹其所以然……雖未必盡合詩人之旨,而于《集傳》一家之學,則可謂有所闡明矣。”劉氏闡發《集傳》,主要在論比興之例和用韻之法兩個方面,論比興,謂有取義之興,有無取義之興,有一句興通章,有數句興一句。分析取興的方式,別為一體者,亦復不少。闡明用韻之法,曾指出有隔句為韻、連章為韻、疊句為韻、重韻為韻等類型。此外,論風雅之殊,謂有腔調不同之類,皆可供參考。綜觀其書,對《集傳》所定比興,發明尤多。例如:《黍離》篇云:“以《黍離》為賦者,謂故都宗廟宮室全不見,而所見惟此耳。然不言所不見,惟言所見,則故都興亡盛衰之感,皆在黍離二語,而有無限悲愴之情矣,故因以興下文行邁心憂之意。”這是對《集傳》“賦而興”的闡發。《關雎》篇云:“興有二例:有無取義者,有有取義者。傳前以彼言此者,無取義也;后言摯而有別,和樂恭敬者,兼比也。兼比即取義之興也。”。這是對《集傳》“兼比之興”的闡發。此外,謂《兔罝》篇“此詩全篇興體也”;謂《泉水》篇“首章之興,乃一篇之興”;謂《園有桃》篇“此所興與所詠尤不相干,不過托此起辭”。分析《集傳》比興之旨,極為精細。此書諸家書目皆未著錄,獨《永樂大典》頗載其文,四庫館臣輯其佚文,定為十八卷。今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經通義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