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詩切
詩經注本。五十卷。清牟庭撰。牟庭字陌人,山東棲霞人。乾隆貢生,曾任觀城縣訓導。長于經、子、方術之學,著述凡五十馀種。其中《同文尚書》和《詩切》,尤為畢生精力所萃。《詩切》稿凡六易,方才寫定。取《荀子》“《詩》、《書》故而不切”一語以名其書。作者認為,周秦諸家治《詩》,多注重訓詁字義,鮮能切說文意,因為不切之故,以致詩義難明。故所著此書,于漢、宋諸家,皆所不取,亦不泥三家之說,惟是自出己見,以探求有合于詩人之本懷。本書體例,每篇每章,先列詩文。每章之后,皆有說解,雜引魯、齊、韓和毛、鄭以及《爾雅》、《釋文》故訓,加以考核論斷,最后出以己見,作為結論。說解既竟,標一圓圈,圓圈之后,更用古今字相比,切為韻語,很像現代的《詩經》今譯。《詩切》所作新解,多見功力。例如《鄭風·遵大路》:“遵大路兮,摻執子之祛兮”,漢儒解“祛”為“衣袖”,清人無異說。牟氏援用《左傳》、《管子》、《方言》郭注等有關文獻資料,考定“祛”為“衣裾”。此外,以俗語釋古詞,以聲訓釋難詞,以及運用“右文說”釋詞,皆有創獲。本書之缺點為刻意求新,流于武斷。如釋《竹竿》為“衛姬作也,自請和親,以釋獻公于曹也”;釋《蒹葭》為“百里奚作以薦蹇叔于秦也”。尤有甚者,牟氏對《詩經》全書的篇章,憑主觀臆斷,作了很大的調整分合。例如《周頌》原本三十一篇,牟氏“依文義合為十二篇”,《豳風》原本七篇,牟氏合《破斧》、《伐柯》、《九罭》為一篇,又入《下泉》一篇,改為六篇;又如牟氏分《豐》篇“衣錦綱衣”以下二章為別一篇;又改《東方之日》為《東方日》,改《鶉之奔奔》為《鶉》,改《東方未明》為《折柳》,把整部《詩經》改得面目全非。此書寫成后從未刊刻,以寫本流傳,1982年齊魯書社據寫本影印,原缺《小雅·鹿鳴》至《雨無正》三十三篇。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警策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詩品無異人品